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所用中医外治药物的机理。为治疗下肢溃疡提供一个具有临床借鉴意义的治疗方法及用药参考。
方法:本研究以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符合标准的下肢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对应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外治药物。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贝复新凝胶。两组均隔日换一次药。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创面的疼痛度、肉芽组织的覆盖率、溃疡创面面积及愈合率、肉芽组织色泽、渗出量。研究完成后,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治疗前、治疗14天后及治疗24天后面积的比较。组内比较不同的时间点的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面积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效应(P<0.05)。
2.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创面面积愈合率、疼痛、肉芽组织覆盖率、创面渗出量及肉芽色泽方面的症状积分,和临床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根据量化评分表得出的结果,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量化评分总积分。两组治疗前量化评分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量化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量化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量化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的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治愈23例,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74.1%,总有效率达96.7%。对照组中临床治愈15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7例,治愈率为48.3%,有效率为77.4%。经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在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观察组使用中医外治药物联合应用在促进肉芽组织良好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缓解溃烂面疼痛、减少坏死组织渗出和改善肉芽色泽方面更加优于对照组的贝复新凝胶治疗方法。
2.两组治疗方法对于下肢溃疡创面愈合都有促进作用。中医外治药物的治疗方法的疗效优于使用贝复新凝胶的疗效。
3.在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所用外治药物安全性可靠。
方法:本研究以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符合标准的下肢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对应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外治药物。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贝复新凝胶。两组均隔日换一次药。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创面的疼痛度、肉芽组织的覆盖率、溃疡创面面积及愈合率、肉芽组织色泽、渗出量。研究完成后,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治疗前、治疗14天后及治疗24天后面积的比较。组内比较不同的时间点的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面积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效应(P<0.05)。
2.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创面面积愈合率、疼痛、肉芽组织覆盖率、创面渗出量及肉芽色泽方面的症状积分,和临床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根据量化评分表得出的结果,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量化评分总积分。两组治疗前量化评分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量化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量化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量化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的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治愈23例,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74.1%,总有效率达96.7%。对照组中临床治愈15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7例,治愈率为48.3%,有效率为77.4%。经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在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观察组使用中医外治药物联合应用在促进肉芽组织良好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缓解溃烂面疼痛、减少坏死组织渗出和改善肉芽色泽方面更加优于对照组的贝复新凝胶治疗方法。
2.两组治疗方法对于下肢溃疡创面愈合都有促进作用。中医外治药物的治疗方法的疗效优于使用贝复新凝胶的疗效。
3.在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所用外治药物安全性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