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一般以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成立作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开始起步的时间坐标。从那时起,国家开始允许部分民间组织参与到原先由政府一手包办的社会救助这项事业中去。那个时期的慈善组织大多带有很强的官方背景,基本上是政府民政工作部门的职能延伸和组织变体。当时中国慈善事业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机制依旧是一种垂直关系、隶属关系和支配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各项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慈善事业涌现了一批目标自主、生存自立的民间慈善组织。他们从原有的“政府的观念+政府下属机构的行动”这一行动模式过渡到了“多元利益主体的观念+互动协商+分工协作”这一新的模式,通过运用自身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发展策略以自主、平等、协商的方式和社会其他组织以及大众发生了良好的积极互动,慈善资源在他们的发掘和运营中发生了新的整合,确实改善了目标受助群体的生活。
本文通过对希望村这个草根慈善组织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当今中国慈善事业所体现出的一种横向的人群联系方式和行为机制。各行为主体在共同理念、目标和利益的基础上,互动协商,分工协作,既共同实现了救助弱者的慈善理念,同时也完成了各自的分目标。本文引入涂尔干提出的“有机团结”这个概念来表述当今中国慈善事业所体现的这样一种平等、自愿、自主、对话、合作协商的横向人群联系。政府、企业、慈善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大众在救助弱者这一目标和理念上达成共识,政府负责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并充当慈善事业的监督者,让慈善组织真正成为慈善事业的运营主体,提供优质、高效、透明的慈善管理和服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大众向慈善事业提供稳定的经济资源和志愿劳务,这些正是中国公民社会有机团结的客观要求和内在呼唤,也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
中国慈善事业发育、发展的程度代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水平。如今,中国慈善事业所体现出的这种横向、有机的社会联系方式的普遍发生正表征了中国社会正从纵向的单位社会转向横向的公民社会。我们相信这种人群互动方式有助于构建一个共生、共存、共赢、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