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出发,以黄土高原陕西省范围内的五座典型历史城市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中探寻中国古代营造城市的空间美学真义。在对城市传统空间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概念及其构成。分析和总结了传统景象空间的认知理论。通过对典型城市保护的案例的研究,尝试了景象空间认知理论在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保护中的应用。希望为本区域历史城市的保护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本文结合对中国城市空间营造和认知的哲学思想根源的研究,指出中国的空间认知方式具有“景象思维”的特点。提出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概念,并指出传统景象空间作为一种中国人理想的空间图式具有中国文化“象”的非实体特性与“器”的实体性的特性。通过“器以象制”的营造理念、“风水”的意象、“礼制”的空间秩序和“山水”意境等四个不同角度论述了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非实体性”特性。从景象空间与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传统城市空间营造、“八景”模式以及宗教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实体性”特性,指出城市传统景象空间是城市空间“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统一体。从“全性知天”、“流观万象”、“礼文合序”和“实利治事”等四个方面探寻中国传统空间审美追求的心理源头。通过认知途径、认知结构层次、认知方式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传统景象空间的认知模式,提出了传统景象空间认知的“历构层”、“临构层”和“预构层”三个认知结构层次;提出了“环境空间认知”和“视觉认知”的传统景象空间认知方式。
论文在对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环境和人文特点的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了其等级和分布特征,归类了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的空间形态类型。总结出“纳山为城、枕山为城、依山为城、朝山为城”四种山一城组合模式和“临、绕、俯、跨”四种水一城的组合模式。论述了不同等级城市的内部形态类型、群组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和规律。在景象空间概念的引领下,研究了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构成。归纳出“景面、景物、景径、景境”四个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主要构成。
最终结合研究实例探讨了传统景象空间认知理论在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保护的应用。
本文结合对中国城市空间营造和认知的哲学思想根源的研究,指出中国的空间认知方式具有“景象思维”的特点。提出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概念,并指出传统景象空间作为一种中国人理想的空间图式具有中国文化“象”的非实体特性与“器”的实体性的特性。通过“器以象制”的营造理念、“风水”的意象、“礼制”的空间秩序和“山水”意境等四个不同角度论述了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非实体性”特性。从景象空间与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传统城市空间营造、“八景”模式以及宗教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实体性”特性,指出城市传统景象空间是城市空间“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统一体。从“全性知天”、“流观万象”、“礼文合序”和“实利治事”等四个方面探寻中国传统空间审美追求的心理源头。通过认知途径、认知结构层次、认知方式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传统景象空间的认知模式,提出了传统景象空间认知的“历构层”、“临构层”和“预构层”三个认知结构层次;提出了“环境空间认知”和“视觉认知”的传统景象空间认知方式。
论文在对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环境和人文特点的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了其等级和分布特征,归类了陕西黄土高原历史城市的空间形态类型。总结出“纳山为城、枕山为城、依山为城、朝山为城”四种山一城组合模式和“临、绕、俯、跨”四种水一城的组合模式。论述了不同等级城市的内部形态类型、群组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和规律。在景象空间概念的引领下,研究了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构成。归纳出“景面、景物、景径、景境”四个历史城市传统景象空间的主要构成。
最终结合研究实例探讨了传统景象空间认知理论在黄土高原历史城市保护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