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儿童鼻息肉组织学特征,探讨儿童后鼻孔息肉及中鼻道息肉组织学特点的差异,比较儿童鼻息肉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及临床特点差异。材料方法:1临床材料回顾性分析于2018.1.1至2020.2.30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及深圳市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鼻息肉摘除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共63例患者资料,分为2组进行观察对照。其中观察组为儿童组有45例,成人组18例作为对照组。术前采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Lund-Mackay鼻窦评分、Lund-Kennedy内镜评分、总IgE水平,过敏原检测水平以及外周血标本血细胞计数分析等。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鼻息肉,取鼻息肉组织进行HE染色及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查。2实验及统计方法收集临床信息,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并记录结果。术后对2组鼻息肉组织标本制片,并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定义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比例大于所有炎性细胞的10%。实验所有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我们将采用SPSS 22.0软件。对于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如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患者性别、既往史、总IgE水平占比、变应原的阳性率临床表现等,将以百分数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对于计量资料,如年龄、病程、鼻窦CT评分、内镜评分、血液学指标,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情况等,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选用(sx±)或M(P25,P75)表示,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1.入组病例共63例,儿童组为45例,男性34例,女性11例,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14岁,年龄中位数为10(7,12)岁,病程中位数为1(0.5,2)年。成人组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其中位年龄为38(33.5,41.5)岁。病程中位数为4(1,9)年。对比成人组,儿童组多为单侧发发病(67.44%vs33.33%,P=0.01<0.05),病程更短(1年sv 4年,P=0.001<0.05),而在性别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组根据其鼻息肉来源分2组,为儿童后鼻孔息肉组(共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及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共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我们发现两组在性别上均表现为男性高占比(80%与75%,P>0.05)。儿童后鼻孔息肉多为单侧发病(22例,88%),儿童中鼻道鼻息肉则倾向双侧发病(10例,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临床特点上,我们统计了嗅觉障碍、血涕、喷嚏鼻痒、框周、额部胀痛、头晕、临近器官并发症等表现,其中儿童组与成人组患者的邻近器官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年人较儿童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占比22.2%),其余临床症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上,儿童中鼻道息肉组较儿童后鼻孔息肉组额窦评分更高(1.89vs0,P<0.05),余各组鼻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成人组患者(7vs 11,P>0.05);而在L-M各单项评分上成人组双侧上颌窦,前组、后组筛窦和额窦均有更高的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蝶窦、窦口鼻道复合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Lund-Kennedy评分方面,儿童后鼻孔息肉组与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在LundKennedy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7vs8,P>0.05)。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L-K评分总分低于成人组(7.5vs9.1)但两组在鼻息肉LK评分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液检测方面,儿童组与成人组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水平、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其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原检测方面,儿童组总IgE>100 U/mL占比(64.52%vs83.3)及总IgE>200 U/mL占比(25.8%vs50%)均较成人组更低,但差异并没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变应原阳性率中食入类变应原阳性率、吸入类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儿童后鼻孔息肉组与儿童中鼻道息肉组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后鼻孔息肉组及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与成人鼻息肉组在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炎性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占比均比成人更少,除了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与成人组在炎性细胞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在各组不同疾病分期中的占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Eos浸润程度在儿童组及成人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清Eos计数、血清Eos百分比、CT评分(总分)、Lund-Kennedy评分(总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1)儿童后鼻孔息肉多为单侧发病,男性多见,主要来自上颌窦,炎症表现更轻,与儿童中鼻道来源鼻息肉相比,两者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无明显差异。(2)儿童鼻息肉与成人鼻息肉患者相比,儿童疾病病程短,症状轻,多为单侧发病,临近器官并发症少,炎症更少累及全组鼻窦。(3)儿童鼻息肉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存在差异,成人组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儿童组鼻息肉以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变应原检测结果儿童与成人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过敏指标在儿童鼻息肉和成人鼻息肉两类人群中无显著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