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流互动视频直播的传输控制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流互动直播是新兴的商业直播模式,在国内外愈加流行,具有重要的前景和价值。但是由于多流互动直播起源于传统单流直播技术,在服务性能、用户体验上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的多流互动直播的传输控制大多是对传统直播场景的复用或者简单的整合,如何进一步优化控制方法与策略对提升用户体验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为对多流互动直播传输控制的早期探索,研究其系统架构、转发服务器中的帧调度策略和用户体验质量预测模型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创新点:(1)为了更好地提高用户的体验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内容的用户体验质量模型,该模型在原有多流互动直播QoE(Quality of Experience)模型的基础上,参考目前学术界对QoE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原模型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模型的表征能力,使模型的预测更贴近用户的感知体验。(2)本文提出了一种部署在转发服务器上的面向多流互动视频直播的调度算法Rapunzel,基于排队论模型对不同的调度策略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指标进行预测,并与QoE模型相结合求得最优的调度策略。最后,本文分别通过测量的方式验证了提出的QoE预测模型优化方案,通过仿真系统测试了多流互动视频直播调度算法Rapunzel在真实网络数据下的性能和表现。实验表明,优化后的QoE预测模型具备更强的表征用户体验质量的能力,而调度算法Rapunzel可以有效解决多流互动直播中的技术瓶颈,降低卡顿概率,并提升整体用户体验。
其他文献
复杂的骨科手术对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微创化和精准化成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根据骨科手术方法分类,将骨科手术机器人分为关节骨科、创伤骨科以及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三种.本文介绍了几类典型骨科机器人的发展状况,论述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特征,并对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机器博弈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检验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以其巨大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研究棋牌类智力竞技游戏中规则复杂、充满合作和博弈的代表——定约桥牌,有助于对非完备信息博弈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进机器博弈、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围绕桥牌出牌策略的选择,创新性地使用深度学习的研究方法,构建并实现了出牌策略选择程序,模仿学习现有的桥牌智能观察局面信息选择出牌的
随着科技资源规模的指数型增长,现有的科技资源正面临着指标繁多、类别细分、难以完整覆盖、精确提炼等问题。将人工智能与科技领域相结合,借助于知识图谱实现科技资源的高精度画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现实意义。基于科技大数据的特点进行跨媒体科技大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存储,跨媒体科技大数据知识图谱的构建研究,跨媒体科技大数据的动态精准画像研究,最终实现跨媒体科技大数据的知识图谱构建与动态精准画像系统。本文的工作如
21世纪以来,骨科高新技术所孵化出的临床前沿应用已经临床医师之手造福越来越多的患者,展现出其大有可为的潜力.国内学者从骨科机器人、骨科高新材料、骨科生物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对骨科高新技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本期文章对相关研究方向及其最新前沿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抛砖引玉,同时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骨科高新技术研究领域中来.目前骨科前沿技术的研究仍是一片蓝海,需要更多人力和资源的投入进行研发和革新,打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使骨科高新技术能尽快转化并落地临床使用.
为探讨基于目标管理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将拟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围手术期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基于目标管理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2组患儿术后疼痛程度、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围手术期实施基于目标管理的加
大数据分析是从复杂的多学科大型数据集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常用方法.在骨科领域,大数据的潜在利用价值非常高,对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利用有助于推动智慧骨科的发展,提升骨科医师和科研人员的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本文汇总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骨科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来源广泛,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统计学方法的大数据分析已逐步应用于脊柱外科、运动损伤、骨肿瘤、骨关节炎等领域,应用场景包括流行病学调查、辅助诊断、临床决策、风险预测、药物疗效评估和疾病表型分类等.
骨科学是医学领域中受赋能技术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在多学科交叉的模式下,许多骨科医师用其他领域中的赋能技术解决医疗领域中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地胜任需求提出者、创新发起者和技术实践者的角色,骨科医师一方面需要认识到骨科学对各领域赋能技术的根本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各种技术的优势和边界有一定理解,这样才能实现临床需求对技术的引领,实现骨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本文回顾骨科学中一些主要技术和概念的发展历史,将骨科学对赋能技术的需求追根溯源,探讨骨科学对赋能技术需求的由来,进一步明确骨科医师在学科交叉中的定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HBsAb)作为可中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保护性抗体,在预防HB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HBsAb的保护力至少可持续30年,但对于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高危儿童,临床观察到仍存在HBV再感染的风险.因此本文针对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婴幼儿在联合免疫后HBsAb的应答情况、
基础研究证据提示黄芩苷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对抑制肝炎病毒复制、减轻肝脏脂肪变、减轻肝纤维化并抑制肝癌提供辅助治疗作用.临床研究也初步显示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联合黄芩苷胶囊治疗有助于降低HBV DNA及HBV pgRNA水平,对提高HBeAg阴转率及ALT复常率有帮助.专家委员会基于现有证据建议考虑黄芩苷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辅助治疗用途,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黄芩苷胶囊用于乙型肝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等各型肝脏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明确黄芩苷胶囊在肝脏疾病中的治疗价值.
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改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独立性和质量,是康复训练的重点.外骨骼机器人是基于仿生学和人体工程学设计,并拥有末端牵引式的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技术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中外骨骼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中多用于提高步行功能,而较少关注上肢功能和其他躯体功能的改善.尽管外骨骼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存在局限性,但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外骨骼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康复训练中的实用性和优效性尚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