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重建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这一历史史实。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成立于1927年,以实现“本色教会”为目标,强调“中国基督徒应在中国事务中担负责任”。抗战时期,总会先后发起难民救济、负伤将士服务等活动。因此时国家政治文化中心西迁,总会随即开辟西南宣教工区,边疆服务运动即是这一事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边疆服务部于1939年底开始工作,先后建立三个服务区,在川康少数民族地区开辟了许多服务点,广泛开展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和传教为主的各类服务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与实地服务同时进行的边疆研究活动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绩。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宗教政策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该运动于1955年结束。 本文在全面考察边疆服务运动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试图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边疆服务运动与抗战的关系,二是运动取得的实际成绩与社会反响,三是运动在近代中国基督教运动史上的特殊意义。本文认为,边疆服务运动是基督教“本色化”内在要求和“抗战建国”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边疆服务部在川康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诸多工作取得较大成就,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但就整体而言,如将该运动放到当时“边疆开发与建设”的热潮中来考察,则除了其组织者及其实施方略算是独树一帜外,实际贡献则非常有限。如果将运动所取得的成就与所宣称的目标相比,甚至可以说边疆服务运动是失败的。不过,边疆建设应该是在整个或某一边疆地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文化全面跟进的一个综合性工程。作为一个基督教团体,边疆服务部不可能担负起“边疆建设”的重任。但在当时重重困境下,边运取得的成就已是非常难得。同时作为“教会在抗战时期中最有创造性最有建设性的一种新工作”,边疆服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基督教运动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边疆服务运动是社会福音神学思潮在抗战时期中国的特定区域的一种实践,它丰富了“社会福音”的内容,使基督教大大改变了以往重城市的传教战略,而转移到边疆地区。其次,边疆服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实践历程,它服从服务于中国社会的需要,由中国基督徒发起,在中国边疆地区实施。它是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试图改革在该地基督教传播的活动的主动尝试。再次,在中国的基督教乡建运动中,边运也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