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正常颈椎的动态MRI表现。研究方法:选取弋矶山医院2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25岁至49岁,平均37.3±5.3岁。受检查者入组标准:(1)图像均没有明显位移伪影及磁敏感伪影,基本符合诊断要求,(2)无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3)颈椎常规MRI检查未见异常。(4)无明显肥胖症等,配合性好,(5)无严重的颈椎骨折及相关外伤史。使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Avanto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用颈相控阵表面线圈,对所有受检查者均同时作常规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颈椎MRI检查,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状态下矢状位和经颈椎间盘中部层面横轴位均采用TSE-T2WI序列扫描,矢状位及横轴位扫描参数分别相同。结合正中矢状位及轴位T2WI图像,应用PACS系统测量工具分别测量C2/3、C3/4、C4/5、C5/6、C6/7椎间盘中部层面椎管中矢径、黄韧带厚度及椎间盘膨出大小的动态数据;为减少误差,每一个数据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先对所有数据进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3种体位不同节段椎管中矢径、椎间盘突出及黄韧带厚度的比较均采用方差检验,进一步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组的20位健康志愿者均配合良好,常规中立位及动力位MRI图像均符合研究要求。(2)常规中立位:颈椎生理弧度未见异常;椎体后缘未见骨赘;11例患者椎间盘发生变性,7例患者椎间盘轻度膨出14个,未见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未见增厚;4例患者黄韧带稍增厚5个。过伸位:12例患者颈椎间盘轻度膨出26个,6例患者黄韧带稍增厚9个。过屈位:3例患者颈椎间盘轻度膨出6个,黄韧带未见增厚。不同体位下各节段椎管中矢径均有变化:过屈位>中立位>过伸位。(3)中立位、过屈位与过伸位:不同节段不同体位椎间盘膨出、黄韧带增厚、椎管中矢径均有不同程度变化。(4)中立位与过屈位:椎间盘膨出、黄韧带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C2/3节段外,椎管中矢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中立位与过伸位:椎间盘膨出、黄韧带增厚及椎管中矢径(除C2/3节段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过屈位与过伸位:椎间盘膨出、黄韧带增厚及椎管中矢径(除C2/3节段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动态MRI检查能够应用于正常颈椎的研究,通过获取正常人颈椎C2/3、C3/4、C4/5、C5/6、C6/7椎间盘水平椎管中矢径、黄韧带厚度及椎间盘膨出程度的各项动态变化数据,为正常颈椎的动态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2.通过对正常颈椎的动态MRI数据进行分析,为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基础。研究目的:探讨动态MRI检查技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弋矶山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临床拟诊脊髓型颈椎病而常规MRI检查不支持但动态MRI检查脊髓受压的患者60例,通过随访6个月至12个月,经临床及常规磁共振复查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例在随访6个月内获确诊,15例患者在随访1年内获得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最后确诊的20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5岁至69岁,平均52.8±9.4岁。所选择研究的20例病例标准:(1)首次磁共振检查均包括常规中立位和动力位颈椎磁共振;(2)常规磁共振检查均未见脊髓型颈椎病影像学征象,动态磁共振检查检查存在脊髓受撞击压迫征象;(3)通过临床及磁共振复查随访6个月至12个月:a常规磁共振复查存在脊髓受撞击压迫;b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制定的CSM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起病形式、首发症状、特征性症状、体症,电生理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进行临床JOA评分,JOA评分由2名高年资的骨科医师协助进行;(4)无严重的颈椎外伤史,(5)无精神方面疾病;(6)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脊髓病变;(7)无明显肥胖症等,配合性好;(8)图像均不存在明显位移伪影及磁敏感伪影,基本符合诊断要求。使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Avanto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受检查者均同时作常规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颈椎MRI检查,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状态下矢状位和经颈椎间盘中部层面横轴位均采用TSE-T2WI序列扫描,矢状位及横轴位扫描参数分别相同。结合正中矢状位及轴位T2WI图像,应用PACS系统测量工具分别测量C2/3、C3/4、C4/5、C5/6、C6/7椎间盘中部层面椎管中矢径、黄韧带厚度及椎间盘突出大小的动态数据;为减少误差,每一个数据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先对所有数据进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3种体位不同节段椎管中矢径、椎间盘突出及黄韧带厚度的比较均采用方差检验,进一步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的20例研究对象首次磁共振检查常规中立位均未见脊髓受压,而过伸位或/和过屈位检查发现脊髓撞击受压,其中过伸位发现18例,过屈位发现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配合良好,常规及动力位MRI图像均符合研究要求。(2)常规中立位:颈椎生理弧度变直11例,轻度反弓1例,椎体后缘均未见骨赘;20例患者椎间盘均发生不同程度变性,17例患者椎间盘轻度突出29个,颈脊髓均未见受压,后纵韧带未见增厚;10例黄韧带稍增厚。最大过伸位:有15例患者椎间盘突出并压迫颈脊髓24个,9例患者黄韧带增厚并压迫颈脊髓12个,其中10例仅有椎间盘压迫颈脊髓,4例仅有黄韧带压迫颈脊髓,5例椎间盘和黄韧带同时压迫颈脊髓;后纵韧带未见增厚。最大过屈位:有2例椎间盘突出3个并压迫颈脊髓,1例后纵韧带稍增厚,2例黄韧带稍增厚。(3)最大过屈位、过伸位时不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大小和数目、黄韧带厚度及椎管中矢径均有不同程度变化。(4)中立位与过屈位,椎间盘突出大小、黄韧带厚度及椎管中矢径(除C2/3节段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中立位与过伸位,椎间盘突出大小、黄韧带厚度及椎管中矢径(除C2/3节段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过屈位与过伸位,椎间盘突出大小、黄韧带厚度及椎管中矢径(除C2/3节段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颈椎动态MRI检查能较常规中立位MRI检查更早期发现脊髓受撞击压迫,为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依据。2.过伸位颈椎MRI检查明显优于过屈位和常规中立位MRI检查,能更客观地反映脊髓的受压改变。3.颈椎动态MRI检查能更准确显示脊髓受压的责任节段及压迫因素,为手术方案的确定,手术路径的选择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