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小儿胸腔积液的病因与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提高对小儿胸腔积液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诊治依据。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01月-2010年0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儿科住院的55例胸腔积液患儿,男34例,女21例,男:女为1.6:1,年龄4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4.4±2.9岁。其中<1岁8例,1-3岁16例,4-6岁21例,7-12岁10例。研究方法为对胸腔积液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培养、痰培养、胸腔积液培养、结核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PPD实验等病原学检测和胸水常规、血常规、肝功、心肌酶、C反应蛋白、血沉等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CT或胸部X线平片)、治疗(包括控制感染、胸腔置管冲洗和尿激酶冲洗等)临床资料进行收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胸腔积液住院患儿中,感染性胸腔积液49例(89.1%),其中支原体感染27例(49.1%),细菌感染17例(30.1%),结核感染5例(9.1%);非感染性胸腔积液6例(10.9%),其中恶性肿瘤3例(5.5%),包括白血病2例,淋巴瘤1例;肾病综合征2例(3.6%),川崎病1例(1.8%)。感染性胸腔积液的病因在不同年龄组有所差异,在3岁以上的患儿以支原体感染多见,与≤3岁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7.91,P<0.01),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热程长多在一周以上,大多有刺激性咳嗽,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明显升高,合并肺炎为特征;在3岁以下患儿以细菌感染多见,与>3岁患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9.21,P<0.05),表现为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胸腔积液呈明显的化脓性改变,合并肺炎为特点;结核感染无明显年龄差别(x2=2.26,P>0.05)。胸腔积液部位以右侧多见,占63.6%。55例患儿中有46例行胸腔穿刺抽液常规生化检查,符合渗出液45例,符合漏出液改变1例;肺炎旁胸腔积液42例,胸水呈淡黄色或黄色,有絮状物或凝块;恶性胸腔积液3例,为血性胸水。胸腔积液常规检查显示细胞数在细菌性胸腔积液中最高,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支原体性胸腔积液次之,以单核或多核为主;腺苷脱氨酶在结核性和支原体性胸腔积液中明显增高。病原学检查:双份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1:160者4例,肺炎支原体抗体>1:320者2例,肺炎支原体抗体>1::640者3例,肺炎支原体抗体≥1:1280为18例;PPD试验阳性2例,结核抗体阳性1例;痰培养阳性4例,肺炎链球菌3例,肺炎克雷白杆菌1例;血培养阳性2例,金黄色葡萄球1例,肺炎链球菌1例;胸腔积液细菌培养阳性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肺炎链球菌5例,肺炎克雷白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49例感染性胸腔积液患儿中,5例结核性胸腔积液转专科医院治疗。44例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6例未行胸腔置管,其中5例发病早,胸腔积液少,治疗后胸水吸收;1例因在外院治疗时间长,胸腔纤维增多,胸水少,不适合胸腔置管转外科手术治疗。38例给予胸腔置管,其中12例给予小苏打、生理盐水冲洗治疗,胸腔积液完全吸收;26例因胸腔纤维增多,形成包裹及多房性积液,在生理盐水冲洗同时给予尿激酶冲洗治疗,22例症状好转胸液吸收,3例行胸腔纤维板剥脱术,1例行肺叶切除。44例患儿均临床治愈。结论:小儿胸腔积液的病因以感染为主,支原体、细菌、结核为三大主要原因。不同年龄组胸腔积液的原因有差异,支原体感染性胸腔积液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多见,细菌在婴幼儿多见,结核感染没有年龄差别。胸腔积液病原学检测如血、痰及胸腔积液的培养,结核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PPD试验及胸水常规检查等有助于胸腔积液不同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胸腔积液多发于右侧,可能与下呼吸道的解剖特点有关。胸腔置管及尿激酶冲洗可用于治疗小儿胸腔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