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自动驾驶专用车道交通标志设计技术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e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展,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将会更加蓬勃向上发展。高速公路网的成熟化和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动驾驶专用车道的功能也需要相对完善,但国内对于自动驾驶专用车道交通标志的设计研究较少,而车辆识别标志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因素过多,易造成诸多安全隐患。因此,高速公路与自动驾驶车辆的适应性及匹配性也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科学合理的设置自动驾驶专用车道的交通标志,能够有效规避不良环境因素影响,正确引导交通流,为自动驾驶汽车的高速公路驾驶安全提供保障。本文主要的理论研究内容有:首先,研究了自动驾驶车辆检测识别交通标志图像技术,分析了影响交通标志识别的各种因素;其次,划分了影响车辆识别交通标志不同工况场景,在Pre Scan软件中对不同工况进行场景建模;再次,利用Pre Scan软件进行不同场景下自动驾驶仿真模拟试验,通过Pre Scan与Simulink联合仿真得到自动驾驶车辆的反应速度、反应时间等指标,并横向对比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变化,发现随着天气能见度的降低以及降雨量、降雪量的增加,识别准确率会下降,当交通标志版面尺寸设置为120cm,倾斜角度为15°时,有利于提高识别准确率;最后,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对交通标志图像RGB色彩、HOG特征值、纹理及尺寸等指标进行决策。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评价模型识别不同天气工况场景下交通标志的RGB、HOG特征和纹理等标志信息,当随机森林中决策树的数量在40左右时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度;不同交通标志设置类型工况下,通过对标志位置、RGB、HOG特征值、尺寸和纹理等指标分类识别,得到随机森林中决策树的数量在50-70时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度。结合项目实际应用,在京台高速K516+360至K518+360路段,根据本文实验结论对限速交通标志的设置进行仿真实验模拟,并且通过随机森林评价模型验证了设计方案可行性,为自动驾驶专用车道交通标志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其他文献
电磁隐身表面在雷达通信与隐身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带内透波/带外反射和带内透波/带外吸波隐身表面、带内透波/吸波和电磁感知隐身超表面四部分介绍了电磁隐身表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种动态调控电磁隐身超表面,利用PIN二极管实现通带可开关带外吸收的超表面.当PIN二极管断开时,在11.34 GHz处出现窄带透明窗口,在带外4.8~11.0 GHz和13.5~16.0 GHz的吸波性能均在-10 dB左右;当PIN二极管导通时,吸波频段的吸波性能基本无变化,但关闭了11.34 GHz处的窄带透明窗,从而
超表面由于其灵活的电磁波调控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其在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减缩设计中受限于工作频带单一、设计通用性低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新型的叠层型超表面设计方法,来灵活实现双宽带的RCS减缩.首先设计了工作在两个频带且具有极化旋转特性的超表面结构及低通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并将其与两个极化旋转超表面相集成,形成了具有双频带极化旋转特性的超表面结构;然后基于极化相消原理,将该阵列进行旋转排布,形成2×2的
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当前无线通信系统愈发受到恶意干扰攻击.为了提高无线通信干扰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的抗干扰通信方法.针对IRS辅助的通信抗干扰系统,考虑在用户接收信干噪比约束和连续相移约束下,建立非线性、多变量耦合的功率最小化资源分配模型,以实现频谱和能量性能的双向提升.利用交替优化和半正定松弛求解原变量耦合的非凸优化问题,以得到最优发射波束和IRS相移.此外,针对模型求解复杂度高的问题,还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算法以得到发射
为解决高频率、高集成度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问题,提出了一种类似“三明治”的超材料吸波体结构.该结构的金属层印刷在FR4基板两侧,利用顶层两组金属条增加谐振点,实现带宽拓展.采用S参数反演得到本构参数,同时通过等效电路模型和表面电流分布验证该结构的吸波机理,并进行了实物的加工和测量.整个吸波体的单元尺寸为0.1λL×0.1λL(λL为最低截止频率对应的波长),厚度仅为0.062.λL,实测结果表明,在不同极化方式下10~18 GHz的吸收率均高于90%,仿真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结构具有小型化、超宽带
编码超表面可以通过编码序列设计对波束进行灵活调控,文中提出一种基于二氧化钒(VO2)的可调谐太赫兹编码超表面.设计中借助可调谐单元与不可调谐单元,通过VO2由绝缘态到金属态的相变,在0.97 THz处实现了多种远场波束的动态切换.此外,还设计了双频带太赫兹编码超表面,在0.97和1.97 THz两个不同频率下均可实现双波束.这项工作为设计可调谐编码超表面、实现波束间灵活调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将在通信和雷达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提出了一种低剖面极化可重构超表面天线.天线由三部分组成:3×4金属矩形贴片阵列组成的超表面覆层、缝隙耦合天线和直流偏置控制电路.电路包括8个PIN二极管开关组成的四对开关(PIN1,PIN2,PIN3和PIN4)和直流偏置线,通过控制上述四对PIN开关的工作状态,天线可以在线极化、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三种极化状态之间转换.对天线样机进行了加工并给出了实测反射系数、实际增益、轴比和归一化辐射方向图,结果表明:天线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共享工作频带为4~5.4 GHz,-10 dB阻抗带宽为29.8%;3dB轴
面向高速传输信息的需求,基于近零指数超材料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频分复用实现架构.所采用的近零指数超材料由一块近零介电常数背景和任意排列的光学掺杂异质体构成.解析理论表明,光学掺杂异质体可以灵活调控近零指数超材料整体的等效磁导率以及传输响应,所以在其周围环绕金属屏蔽环并加载开关,即可实现对多频带传输幅度的独立调制.数值仿真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加入N个光学掺杂异质体,即可形成N路信息传输通道,有效提升信道容量.基于近零指数超材料的频分复用实现架构具有部署灵活、易于调节等优势,且近零介电常数响应可以在微波、太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多功能天线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超表面覆层的低剖面可重构天线.该天线由三部分组成:矩形蘑菇型超表面覆层,缝隙耦合天线和简单的直流偏置控制电路.通过分别调整两组PIN开关的工作状态,使得天线辐射表面的电流被改变,进而实现辐射方向图的重构.通过仿真计算和优化,最终确定了天线的最优结构.实测结果表明:天线可以在四种不同的状态下工作,其xoz面方向图可以在士30°之间切换;四种工作状态的共享-10dB阻抗带宽为4.2%.所提出的天线具有低剖面、高增益、低成本、操作简便等特点.
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国内公路隧道里程保有量不断增加,这给隧道的养护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隧道病害的存在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安全隐患,特别是衬砌裂缝,其直接反映了隧道的受力情况,因此研究针对隧道衬砌裂缝的检测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针对衬砌裂缝的检测主要依靠人工检测,检测效率低下且无法保证检测精度,因此迫切需要发展衬砌裂缝自动化检测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针对目前的检测现状,本文
超构表面(metasurface,MS)是当前电磁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它能够有效调控电磁波.2比特数字编码MS由于不同形态单元个数的增加,增强了散射和辐射控制的灵活性,为更好的隐身效果、更宽的带宽以及多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文中将分形磁电偶极子天线结构和极化控制MS单元有机融合,先构建出激励MS单元,再通过结构变换和数字编码,提出了2比特可激励编码MS,并设计了拓扑结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辐射与散射调控的多功能特征.设计的2比特激励编码MS在天线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