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银屑病(psoriasis,PS)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复发性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以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s)过度增殖及凋亡加速为主要表现的表皮动力学异常是银屑病的核心特征,其病因学可能涉及自我平衡机制的失衡。p53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抑癌基因,分为野生型p53(wtp53)和突变型p53(mtp53)。wtp53在细胞内的中心作用是介导DNA损伤后的细胞应急反应,避免受损后的DNA堆积,维持遗传的稳定性,而mtp53基因抑制细胞凋亡。MDM2(murine double mimute 2)(鼠双微体2)作为p53基因转录激活的产物可以抑制p53的活性,这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的反馈机制。在正常细胞,低水平的p53蛋白由MDM2维持;在各种损伤因素的刺激下(如DNA损伤、缺氧、核苷酸缺失等),p53蛋白急剧增加,并表现转录激活活性,激活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其负性调节因子MDM2;在损伤因素清除后,p53和MDM2又可恢复正常。银屑病的病因可能涉及由MDM2维持的p53自我平衡机制的失衡。关于p53-MDM2反馈环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 CNA)在增殖细胞中的含量变化有明显的周期性,是伴随细胞增殖而表达的一种核内蛋白。它的这一生理功能可以用来评估细胞的增殖状态。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银屑病及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皮损进行p53、MDM2、PCNA检测,一方面通过观察p53、MDM2在银屑病中表达情况来分析p53、MDM2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KCs)增殖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观察p53、MDM2在银屑病、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分布情况来探讨它们在炎症增生性疾病与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病例组:银屑病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0~68岁,平均32.3岁),皮肤鳞状细胞癌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8~79岁,平均65.5岁),均经组织病理确诊。病例组均来自2002年10月~200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门诊,同时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5例外伤手术患者的健康皮肤作为正常对照,且年龄、性别及取材部位与实验组相匹配。组织病理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采用SP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中的非参数秩和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实验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组化结果:p53、PCNA为胞核着色,MDM2为胞核或胞浆着色。对照组中,p53偶见于正常表皮,MDM2未见表达,PCNA主要微弱地表达在基底层细胞的胞核。在30例银屑病皮损中,p53阳性反应主要在棘细胞层下部和基底细胞层,为+~++,散在性分布;MDM2主要表达在角化不全的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上部,相对正常表皮明显上调,以表皮上层表达为主,以胞浆着色为主; PCNA不仅表达在基底细胞,而且在棘细胞下层可见广泛的表达。p53蛋白在银屑病组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强度从正常皮肤到银屑病再到皮肤恶性病变呈上升趋势。MDM2在银屑病中阳性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鳞状细胞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30例银屑病中PC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银屑病组与鳞状细胞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银屑病患者各临床因素关系分析显示,在性别、年龄大小、病程、病情方面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银屑病皮损中p53、MDM2的表达均与PCNA存在着正相关, P<0.01。结论:(1)银屑病表皮中p53蛋白阳性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高。可以认为在银屑病中存在p53蛋白的堆积, p53蛋白升高是对KCs增殖的反应,加速过度增殖的KCs凋亡,银屑病中凋亡增加与增殖密切相关。(2)MDM2蛋白在银屑病的棘层和颗粒层表达程度高于基底层,推测MDM2蛋白与KCs增生分化有关。(3)p53蛋白和MDM2蛋白水平均升高,可能由于银屑病KCs过度增殖诱导p53水平升高,p53-MDM2反馈环破坏。(4)p53、MDM2蛋白表达从正常皮肤到银屑病、再到皮肤恶性病变呈上升趋势,表明它们在炎症增生性疾病与皮肤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的不同。(5)PCNA在银屑病中的表达显著增加,提示银屑病表皮中KCs一直处于增殖状态,引起表皮的不断增厚。PCNA可以较好地反映银屑病KCs的增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