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降温微气泡的构建及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治疗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rui14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新型纳米制剂——靶向降温微气泡在小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是否能到达病灶区域并发挥治疗作用,运用多种成像手段评价微气泡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1)构建一种新型微气泡造影剂——靶向降温纳米微泡。采用血小板作为外膜包被一种比热容较大的惰性气体——氦气,去除血小板内容物后由超声振荡通过空化效应使血小板膜包裹氦气,构建具有降温性能的纳米体系。采用免疫荧光成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表征物理性质。通过近红外小动物成像仪显示靶向性;光敏测温反映降温效果。
  (2)监测靶向降温微气泡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小鼠的疗效。随机选取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建模后,分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小鼠模型组(非治疗组),模型组注射血小板膜泡(材料对照组),模型组注射血小板纳米微泡(治疗组)。注射材料组皆在卒中模型成功建立后半小时内进行。通过光化学栓塞法制作急性缺血动物模型,每组注射200μL/25g玫瑰红染液进行模型构建。采用激光散斑血流仪、HE染色评价造模结果。多光谱成像设备进行颅骨层面的开窗,实时监测血管状况;磁共振扫描成像(结构相)观察建立卒中模型后1天、3天、7天病灶面积与水肿变化;改良神经行为学评分(mNSS评分)反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卒中发生后缺血区内及周围新生血管的数量及神经元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1)构建的新型靶向降温微气泡体系,激光共聚焦成像观测到血小板纳米微气泡有效聚集粒径为60±15nm。(2)近红外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缺血区荧光信号强度相对于未注射材料组升高,即带有荧光信号的血小板纳米微气泡能够靶向至病灶区域。红外光敏测温仪采集0.5h、4h、6h及12h时间点小鼠脑内温度变化,卒中模型组温度呈上升趋势,注射不含气血小板组温度变化不明显,注射纳米微气泡组温度明显下降( T0.5h=30.8133±0.58141℃, T4h=30.3633±0.57187℃, T6h=29.2767±0.16042℃,T6h=29.2767±0.16042℃,T12h=29.1133±0.25325℃),小鼠脑温随时间呈下降趋势(P=0.007),三组间脑温随时间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01)。(3)血流激光散斑成像、HE染色反映缺血性动物模型制备成功。(4)磁共振成像显示模型组病灶面积随时间无明显变化(Sday1:57.6333±8.22456cm2 , Sday3 : 63.1333±9.12707 , Sday7 :66.5333±4.26654,P=0.252),血小板纳米微气泡治疗组病灶面积减小(Sday1:40.2667±9.42992 , Sday3:16.9333±1.49778 , Sday7:0.4333±0.32146 , P=0.005),两组间梗死面积随时间变化有显著差异(P=0.001),反映微气泡存在治疗效果。在第 1、3、7 天对卒中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行为学进行评分,卒中模型组 mNSS 评分随时间增加(mNSSday1=16±1,mNSSday3=16.33±0.577, mNSSday7=18±1, P=0.042);卒中模型加血小板膜泡组评分随时间无明显变化( mNSSday1=14.33±0.577 , mNSSday3=13.67±1.155, mNSSday7=13.67±0.577, P=0.529 );卒中模型加血小板微气泡治疗组评分随时间下降(mNSSday1=14.33±0.577,mNSSday3=11.67±0.577, mNSSday7=9±1, P=0.001),提示纳米微气泡治疗组神经功能上升,显著改善,三组间mNSS评分随时间变化有显著差异(P<0.00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粘附因子CD31及神经元核蛋白NeuN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神经元增加、新生血管增多。多光谱成像系统反映急性期治疗组小鼠血氧信号与模型组相比折线图显示趋势差异变化,治疗组血红蛋白信号响应幅度呈上升趋势,模型组血红蛋白信号响应幅度呈下降趋势。
  结论:新型纳米微气泡——靶向降温微气泡,具有靶向缺血区域和降低病灶温度的性能,多种评价手段验证此种新型微气泡能够改善模型小鼠神经功能,新生血管和神经元标志物增加,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具有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研究背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肿瘤血管发生(tumor angiogenesis)、血管网向肿瘤组织内渗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调控肿瘤“血管生成开关”一直是癌症防治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肿瘤血管生成这一关键环节研发药物,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行之有效的手段。Rudolf Virchow于1860年首次发现了癌症和炎症的相关性。目前,炎症反应已被证实是肿瘤局部微环境中一个主要特征。脂
学位
目的:  比较超重肥胖患者应用贝那鲁肽与二甲双胍减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78名年龄在18-70岁非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MI)28-37.5 kg/m2 或BMI 24-28 kg/m2同时伴有肥胖相关并发症者以1:1比例随机接受贝那鲁肽或二甲双胍治疗12周。贝那鲁肽组终剂量为每天三次,每次0.2mg餐前皮下注射,二甲双胍组终剂量为每日三次,每次0.5g餐前口服。所有受试者研究期间均
学位
目的 探索分析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患者TACE短期疗效的评价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按临床标准确诊的单纯接受传统 TACE 治疗并且异常凝血酶原基线数值升高(≥40.00mAU/ml )的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异常凝血酶原的截断值为40.00mAU/mL,异常凝血酶原“血清学有反应”定义为异常凝血酶原数值下降至少基线值50%。分析TAC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于评估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在 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CNKI和 WanFang Data文献数据库,搜索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研究文献,将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取数据后,采用Stat
背景与目的:  癌症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肺癌约占癌症死亡总人数的18.4%,是影响人类寿命的巨大隐患。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AC)为肺癌主要的病理形式,但其发生和转移的机制仍不明确,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为新近发现的一种呈闭合环形的RNA分子,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circRN
学位
目的:探讨血清铁调素(hepcidin)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92名。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CAG结果将患者分为ACS组(51例)、稳定型冠心病(sCAD)组(117 例)以及对照组(24 例),比较三组之间基线资料以及铁调素水平的差异。根据造影前铁调素水平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铁
目的:研究本中心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3-5期患者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 CVC)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旨在为CKD患者CVC的早期预防及心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科年龄大于18岁的CKD3-5期患者
目的:本研究通过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组学技术,旨在探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发生治疗抵抗的风险因素,即随访出现了肝外转移或血管侵犯的进展,建立临床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进而尝试早期预测高风险患者。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于2007年4月至2018年6月间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的资料。以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