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恋爱是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依恋、亲密的情感。处于青年早期的大学生,他们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心理发展日益完善,性意识逐步萌动,他们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事实上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腰秀平,2006)。然而,恋爱冲突的出现让爱情不尽如想象中的甜蜜和唯美。恋爱冲突会带来压力,会让人产生紧张、焦虑、心境低落等负性情绪。部分大学生甚至会因为恋爱冲突产生一些心理危机和过激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做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爱情冲突和痛苦后自杀的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Konick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状是影响大学生自杀的显著因素之一,另外几个因素就是绝望和生活事件等。Konick等人(2005)在研究生活事件、绝望、抑郁症状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的关系时认为,尽管绝望情绪和生活事件是考察大学生自杀事件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抑郁症状更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自杀现象的产生。Abramson等人(2002)的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倾向有关,会增加自杀等相关行为出现的危险性。而抑郁症状导致自杀行为的出现更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出来(Abramson, Alfoy, Hallkin, Haeffel, MaeCoon,& Gibb,2002)。在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干预时,应首先考虑降低或消除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情绪。因此系统探讨大学生恋爱冲突过程机制与抑郁倾向的关系能切实把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落实到实处。针对这样的现状,进行了如下研究:(1)立足大学生恋爱经历中普遍会发生的恋爱冲突事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以及请教专家的基础上,自编大学生恋爱冲突问卷;(2)探讨大学生恋爱冲突及其与抑郁倾向之间的关系及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3)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萨提亚系统转化式治疗理论对一名有恋爱冲突和抑郁倾向的大二女生进行心理咨询。本次研究是对大学生恋爱冲突感及抑郁倾向情况的改善进行的一次应用性探索研究,切实把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落实到实处。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恋爱冲突问卷信效度较好,能够作为大学生恋爱冲突的心理测量问卷而应用。(2)大学生恋爱冲突感受总体符合轻度冲突水平。恋爱冲突强度低,但恋爱冲突的威胁感较高和应对效能感偏低。(3)大学生恋爱冲突有显著的年级差异,总体趋势为随着年级的升高,总体恋爱冲突感受增强,恋爱冲突解决期待变低的趋势。(4)大学生恋爱冲突在性别,城乡,专业和是否独生的人口学变量上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恋爱冲突感受更深,对恋爱冲突解决期待会更低。但在恋爱威胁感因子上,男生感觉到更多的压力感和紧张感;恋爱冲突总体感受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但在在恋爱冲突强度因子上,来自城市的学生组群体显著高于农村,恋爱冲突内容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文史类学生组群体与理工类学生组群体在恋爱冲突内容上差异显著。大学生恋爱冲突应对效能感得分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边缘性显著(p=0.056),独生子女的恋爱冲突应对效能感更好。(5)大学生自身恋爱冲突特征上的差异表现:目前单身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曾因经历爱情的失败,其恋爱冲突感受强,恋爱冲突解决期待和应对效能感低。恋爱次数为一次的大学生总体恋爱冲突感强,恋爱冲突解决期待低;恋爱次数为两次的大学生在冲突内容上与恋爱次数为三次,四次的大学生差异显著。非异地恋大学生恋爱冲突强度和冲突威胁感要显著高于异地恋大学生。(6)在抑郁倾向的检出率上表现为:文史类大学生群组抑郁水平低于理工类和艺术体育类大学生。大学生总体抑郁倾向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高,抑郁水平降低,大一大二的学生抑郁倾向高。(7)抑郁倾向与大学生恋爱冲突的关系研究上表现为:抑郁倾向与大学生恋爱冲突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1);四个预测变量(依序为恋爱冲突威胁感,恋爱冲突应对效能感,恋爱冲突内容,恋爱冲突解决期待)与抑郁依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是0.275、决定系数R方为0.076,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检验的F值为18.673(p=0.000<0.05),共可有效解释抑郁变量的7.6%的变异量。抑郁应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以往的研究,大学生的抑郁倾向水平受到学业、人际关系、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爱情冲突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在研究大学生的抑郁倾向时,可以尝试纳入多种变量,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预测关系。(8)萨提亚系统转化式治疗模式能引导大学生对自己恋爱冲突和抑郁倾向的觉察,能促进大学生的内心的自我成长,缓解大学生恋爱冲突感和抑郁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