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瘢痕子宫女性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由此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力图为临床此类孕产妇群体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预后判断,从而有效保证和促进我国瘢痕子宫女性以及新生儿的健康水平。方法:调阅并查阅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病案室产科出院登记及病历,统计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3年期间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病例数据,内容包括每年分娩产妇人数、阴道分娩人数、瘢痕子宫剖宫产人数、其他因素剖宫产人数;另在其中选取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分娩的422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内首次行剖宫产的314例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102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再次剖宫产组(ERCS组)和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组(VBAC组),其中ERCS组925例,引产试产失败24例,VBAC组103例;另选取同期无剖宫产史,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120例经产妇为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组(VBNC组)。了解近3年我院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趋势、初次剖宫产及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方法、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条件及禁忌症等,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并比较所有样本数据中产妇及新生儿相关临床数据,具体包括产妇一般资料、临床妊娠结局、围产儿出生情况等。结果:①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住院孕产妇分娩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阴道分娩率逐年提升,剖宫产率逐年下降,瘢痕子宫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瘢痕子宫剖宫产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较首次剖宫产组明显增加,术后血红蛋白较首次剖宫产组明显减少,术后子宫收缩乏力、腹腔粘连、胎盘粘连患者比例较首次剖宫产组明显增加,两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瘢痕子宫剖宫产组术后输血、子宫破裂、子宫切除、子宫背包式缝合、术后切口愈合不佳产妇比例虽较首次剖宫产组略有增加,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子宫剖宫产组围产儿早产率、窒息率、转新生儿科均较首次剖宫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围产儿死胎率虽略高于首次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ERCS组产妇平均分娩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VBAC组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S组产妇术后切口愈合不佳患者比例虽高于VBA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新生儿出生l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体重等新生儿出生情况比较上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成功组与阴道试产失败组产妇在瘢痕厚度及距前次妊娠时间差异比较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新生儿体重差异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瘢痕子宫产妇阴道分娩组与非瘢痕子宫经产妇阴道分娩组在产妇分娩出血量、住院时间、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体重等母婴结局比较上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女性再次妊娠行再次剖宫产,不仅手术难度增加,手术时间延长,而且术中并发症和出血量均会显著升高,同时术后恢复情况较差。因此临床应当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配备完善、周全的医疗救护设备和措施的前提下,鼓励无阴道试产禁忌症的瘢痕子宫产妇先进行阴道试产。此外瘢痕子宫产妇选择阴道分娩并不会对新生儿的出生状况造成显著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