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资料,对比胰腺癌患者行全胰腺切除术(TP)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远期生存预后,并确定TP治疗胰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TP治疗胰腺癌的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为临床预测胰腺癌患者行TP术后远期生存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2004-2015年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行全胰腺切除术(TP组)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比较两种术式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及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平衡组间基线差异所致的混杂偏倚,对两组匹配前及匹配后的OS,CSS分别进行比较,卡钳值设为0.01。X-tile软件确定连续性变量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TP组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成生存列线图模型。通过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Calibrationcurve)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临床广泛应用的TNM分期系统进行对比分析。X-tile软件确定列线图模型最佳截断值进行风险分层,将TP术后分为低、中、高风险组,并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高、中、低风险组间OS的差异。结果:经筛选共纳入TP组1248例,PD组5619例;经1:1匹配后,TP组1248例,PD组1248例。TP、PD两组OS及CSS在PSM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放疗、化疗、淋巴结比率(LNR)与TP组OS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放疗、化疗、LNR是影响TP组OS的独立预后因素,纳入建立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训练集、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67,0.69,TNM分期系统训练集、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59,0.60。Calibration curves显示列线图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CA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对TP术后具有良好的净获益,临床实用价值优于TNM分期系统。采用列线图风险分层系统,以123,217分为截断值,将TP组分为低(<123分)、中(123-217分)、高(>217分)风险组,三组间OS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较好区分TP术后生存风险。结论:(1)全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肿瘤特异性生存期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显著性差异;(2)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放疗、化疗、淋巴结比率是全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导管腺癌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能较好地预测胰腺导管腺癌行全胰腺切除术个体患者的总生存率,且较TNM分期系统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目的:通过分析全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疾病的围手术期结局、远期生存预后及对患者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全胰腺切除术在胰腺疾病外科治疗及在老年患者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医院肝胆胰外科5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临床信息、基本病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风险分级、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病理诊断等。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对仍存活患者以生活质量量表(QLQ-C30,v3.0中文版)、糖尿病相关问题量表(PAID20,中文版)、糖尿病治疗满意度量表(DTSQs,中文版)及自制问卷(包括血糖水平、每日胰岛素用量、每日胰酶服用量、大便情况、体重变化等)进行相关信息采集,获取患者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替代治疗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对中青年组(<65岁)、老年组(≥65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胰腺导管腺癌(PDAC)34例,胰腺其他疾病:包括其他病理类型胰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恶变、转移癌、主胰管型IPMN、慢性胰腺炎等17例;中青年组21例,老年组30例;失访4例,存活19例,死亡28例。中位手术时间390min,中位术中失血量600ml,术中输血42例(82.4%),中位输血量600ml,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管切除、重建10例(19.6%),中位术后住院日19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47.1%,3.9%,并发症包括胃排空障碍、胆瘘、腹腔感染、淋巴漏等,且以轻微并发症为主(33.3%)。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0.7%,37.4%,恶性疾病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9.4%,28.1%。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管理方面,19例存活患者中16例(84.2%)体重下降,3例(15.8%)体重增加,中位胰酶用量60,000U/d,中位大便频率3次/d,腹泻/脂肪泻12例(63.2%),中位大便性状BSFS评分4分,16例(84.2%)腹泻情况随时间逐渐稳定或好转;中位血糖测量频率3次/d,中位短效胰岛素用量12 U/d,中位长效胰岛素用量9 U/d,12例(63.2%)近1个月内出现过低血糖反应,中位糖化血红蛋白7.8%,17例(89.5%)血糖情况随时间逐渐稳定或好转。PAID20总分24.87分,DTSQs总分25.89分,提示糖尿病相关问题及糖尿病治疗满意度可接受。生活质量方面,QLQ-C30提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下降,但整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10)。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远期生存、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管理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全胰腺切除术是胰腺疾病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部分胰腺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选择,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可得到较好控制;(2)全胰腺切除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可通过合理的替代治疗和全程管理得以较好控制,从而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3)全胰腺切除术对高龄患者同样适用。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全胰腺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围手术期结果、远期生存预后及对患者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全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医院肝胆胰外科胰腺导管腺癌(PDAC)行全胰腺切除患者34例(TP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医院肝胆胰外科PDAC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34例(PD组)进行对比分析。收集信息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基本病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风险分级、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病理资料等。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对仍存活患者以生活质量量表(QLQ-C30,v3.0中文版)、胰腺癌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QLQ-PAN26,中文版)、糖尿病相关问题量表(PAID20,中文版)、糖尿病治疗满意度量表(DTSQs,中文版)及自制问卷(包括血糖水平、每日胰岛素用量、每日胰酶服用量、大便情况、体重变化等)进行相关信息采集,获取患者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替代治疗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对TP、PD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68例中失访6例,存活21例,死亡41例。TP组中位手术时间385min,中位术中失血量650ml,中位术后住院日20d,中位住院总花费121,448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55.9%,5.9%;中位总生存时间(OS)20个月,术后1年、3年OS分别为70.6%,27.6%,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11个月,术后1年、3年DFS分别为47.9%,15.0%。PD组中位手术时间360min,中位术中失血量600ml,中位术后住院日25d,中位住院总花费129,233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67.6%,0%;中位OS 21个月,术后1年、3年OS分别为70.6%,27.6%,中位DFS 12个月,术后1年、3年DFS分别为44.1%,14.5%。TP组8例(80%)体重下降,中位胰酶用量60,000 U/d,近期腹泻6例(60%),中位BSFS评分4.8分,中位短效胰岛素用量11 U/d,长效胰岛素用量8 U/d,6例(60%)近1月内出现过低血糖反应,中位糖化血红蛋白(HbA1c)7.8%,PAID20总分24.50分,DTSQs总分26.40分。PD组8例(72.7%)体重下降,8例(72.7%)口服补充胰酶,中位胰酶用量40,000U/d,近期腹泻3例(27.3%),中位BSFS评分4分,6例(54.5%)术后诊断为糖尿病,中位短效胰岛素用量18U/d,长效胰岛素用量6 U/d,3例(27.3%)近1月内出现过低血糖反应,中位HbA1c 7.0%,PAID20总分20.21分,DTSQs总分30.00分。QLQ-C30,QLQ-PAN26量表两组在各领域均无统计学差异。TP、PD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术后远期生存、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管理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且TP组术后住院日更短(P=0.002)。结论:(1)全胰腺切术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2)胰腺癌患者行全胰腺切除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可通过合理的替代治疗和全程管理得以有效控制,获得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相似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