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现代化的实践引发众多学者对现代化进程的兴趣和思考,现代化历史进程出乎意料的变迁又促发了对现代化理论的争论和修正。一般来说,现代化理论本身是一门系统和复杂的新兴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因此也是一门复杂理论构成的概念体系。虽然现代化理论自产生以来就遭到一些学者的强烈反对和批判,甚至否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能够替代现代化理论更好的理论来解释广大发展中国家各个方面的变迁。很多学者依然对现代化理论情有独钟,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各个学科角度,对现代化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严谨的分析和讨论,提高了人们对现代化理论的认知水平,促进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术累积。现代化理论的类型基于不同的划分依据,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主要划分方式。一种划分是把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是以传统与现代为现代化的两个端点,旨在描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整个变迁过程。另一种划分是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论,这种划分的依据强调国家性质的不同,不过从现代化划分的依据来看,主要的区别与其说是原则的对立,倒不如说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的差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是一个进步和曲折相交融的矛盾统一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是从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大陆新政权开始的,如今已经走过61个年头,这61年的现代化的实践引发对现代化理论的思考。在这一时期,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49——1978)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1978年——至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在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正是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宏观和微观领域全面展开,因此前一个阶段的现代化建立时期是后一个阶段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历史背景,而后一个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则是前一个阶段现代化的扩展和深化,从中我们可以分析相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的路径依赖关系。本文试从以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分类方法为基础,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行理论应用和历史分析。第一章分析了现代化研究的背景,描述了现代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论,在现代化研究方面讨论了传统与现代的概念、关系,以及现代化的概念问题。在现代化方法论上讨论了三种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优点和缺点。第二章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包含政治前提条件和思想前提条件,重新思考了我国传统的革命理论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了革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积极功能和消极作用。在第三章,在第二章历史渊源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1949年到1978年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回顾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条件和局限,我们重点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观特征展开论述,首先讨论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关的现代化理论的几个重要方面,比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接着我们讨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在第四章中,我们对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描述,简要地总结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我们对现代化具体领域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与后果,分析了中国政治的弹性与刚性的问题和关系,最后提出就现代化过程中个人经验和感悟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贡献,旨在对以往现代化研究的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量化研究方面的修正和完善。最后一章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旨在推动现代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方法论上,本文以国家性质为依据,把现代化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有关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现代化理论广泛应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之中,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历史前提,提出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进程和微观领域的若干具体问题,运用历史分析法、比较现代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经验,来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渊源、成就和问题,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深入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就、问题、局限以及化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