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更具紧迫性(王元龙,2009)。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同时表示要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可见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民币逐渐为周边国家接受和使用,由此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了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2015年12月1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人民币以10.92%的权重,超过英镑和日元,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第三大货币,人民币由此从国际支付、交易货币进一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也是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关键性和阶段性成果。然而,就目前而言,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究实际有效汇率波动是否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而为政府和国家提供相应合理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经验性分析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驱动因素,再此基础上构建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计量估计模型。然后,基于均衡汇率理论和GARCH模型测度汇率波动率。最后,对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度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并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之后,采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有效汇率波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即汇率波动越大,越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在控制了外汇储备规模、汇率制度改革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因素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们得到人民币国际化指标对自身一个标准化结构性冲击的响应最为显著,也说明了货币惯性对该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负向作用都是持久的;外汇储备规模对其的影响"先正后负"的特征表明,长期而言,高额的外汇储备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其他主要变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符号都与预期一致。同时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表明货币惯性和经济实力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并且从中长期来看汇率波动的贡献度是不断增加的,其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现有研究考察汇率波动对贸易流量影响、外汇储备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文献比较多,但是直接把汇率波动同货币国际化相联系的文献却并不多见,本文在研究视角上有所突破,研究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2)传统文献中涉及汇率波动性的测度大多采用汇率数据的标准差,本文基于均衡汇率理论,应用宏观经济基本面变量拟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即构建GARCH模型中的均值方程,并进一步通过GARCH模型的方差方程得到的条件方差来度量实际有效汇率波动性;(3)本文基于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采用GMM的估计方法来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由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启动较晚,尤其在国际化程度偏低的情况下,使得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也相对较晚,很少有文章从汇率波动的角度加以研究的,本文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了解,同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