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上腹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早期常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临床表现不典型,很难发现及治疗,故临床以中晚期患者多见。虽然局部进展期患者可以手术治疗,但术后局部复发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常导致治疗失败。中晚期上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放化疗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随着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的成熟,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副反应的发生率及治疗相关的死亡率比较低。因此,放化疗已经成为中晚期腹部恶性肿瘤重要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时射线不仅直接照射肿瘤靶区,同时对其临近器官也产生了剂量辐射,尤其是肝脏,因其组织对放射线的高敏感性,更易发生放射性损伤,这不仅限制了上腹部放射治疗的剂量,还影响了放射治疗的疗效及放疗进程。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Ig IG)—当今防治肝损伤的主要保肝药,是由中草药提炼而成的高纯度18α-异构体甘草酸,具有抑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的免疫和稳定肝细胞膜等功效。多项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异甘草酸镁能预防及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其机制与抗炎、保护肝细胞膜、清除氧自由基、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解毒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有关。异甘草酸镁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抗结核等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有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异甘草酸镁能预防肝损伤的发生,其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抗细胞氧化、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有关,同时可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血清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的程度。但异甘草酸镁在预防放射性肝损伤的临床试验研究尚少见。研究目的:通过监测放射治疗前后肝功指标变化的差异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异甘草酸镁是否对放射性肝损伤具有预防作用。研究方法: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接受上腹放射治疗患者6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异甘草酸镁联合放疗组)和对照组(单纯放疗组),2组患者都运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案。治疗组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200mg(溶于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每日1次,用药4周;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使用任何保肝药。检测患者放疗前、放疗中每周的肝功,对肝功指标AST、ALT及TBIL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肝功指标值变化的差异,判断异甘草酸镁是否有预防放射性肝损伤的作用。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性检验,非参数秩检验。所有假设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肿瘤类型及临床分期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资料见表1-1。2.两组患者的肝脏受照体积V20及V30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异甘草酸镁联合放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放疗前肝功水平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放疗前、放疗中每周肝功指标ALT、AST及TBIL值呈升高趋势。5.两组的ALT、AST及TBIL放疗后均较放疗前升高,异甘草酸镁联合放疗组放疗前后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放疗组放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6.异甘草酸镁联合放疗组放疗后的ALT、AST及TBIL值升高的程度较单纯放疗组低,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7.不良反应:两组的部分患者治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Ⅲ-Ⅳ级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未出现甘草酸镁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1.异甘草酸镁能降低血清ALT、AST及TBIL升高的程度。2.异甘草酸镁可能对放射性肝损伤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