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正经历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生态和社会问题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热潮、自然和农业景观急剧减少过程中逐渐凸显。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安全问题已广泛引起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生态安全评价已成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2、2002和2013年Landsat TM/ETM+/OLI影像数据进行目视解译,建立了1992-2013年覆盖乐山全市土地利用基准数据库。利用动态度变化模型、转移模型、叠加缓冲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LUCC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基于P-S-R模型,选用了16个指标构建乐山市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GIS空间分析得到乐山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为主,占研究区幅员总面积约95%;数量变化上,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21年期间,面积由6442.65hm2增加到15259.68hm2,面积增加了8817.03hm2,耕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总体上面积有所减少,林地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水体面积在2002年变动明显,面积达到20018.07hm2,在1992年、2013年面积分别为14436.63hm2、13093.92hm2,草地、未利用地面积持续稳定增加;动态度变化上,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数值最大,1992-2013年动态度分别为6.51%、7.52%,水体在1992-2002年出现较明显的负向动态变化,耕地、林地、草地较为平缓;(2)空间格局差异大。地类空间转移呈现着一定的规律,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在市中区、夹江县、峨眉山市、五通桥区分布最为广泛,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四周扩散到特点,林地与耕地的相互转换主要发生在地势平缓区域,林地与草地的相互转换以及林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变集中分布在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势高、坡度大的高山间,基本属于自然演替状态;土地利用程度在1992-2013年研究时段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介于0.42~8.01,说明了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较为活跃,但同时区域差异大,土地利用程度增加量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井研县(8.01)、金口河区(7.91)、市中区(3.34)、五通桥区(2.92)、沙湾区(2.55),该区域平坝分布广泛,土壤肥沃,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3)研究期内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但不同时段具有不同变化趋势,1992-2013年由0.691减少到0.672,1992-2002由0.691减少到0.657,2002-2013由0.657增加到0.672;从生态安全等级划分的排序上看,各年份生态安全等级面积的排序均是中高安全>高安全>中度安全>低安全>轻安全;(4)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从分区县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看看,低安全、轻安全生态等级主要分布在市中区、五通桥区、井研县、犍为县、夹江县,中度安全等级及以上的主要分布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金口河区、沙湾区、峨眉山市,其中沙湾区、井研县、夹江县生态安全指数变化最为明显,呈减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