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国文学宏观上一般被结构为乡土文学与都市文学,乡土文学、都市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纵向、横向上都已有深入开掘。但是,其中却忽视了“小城”这方独特地理空间在文学中的存在,对于“小城”这个关键词的阐释、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真空地带”,它的独特价值仍然没有被凸现出来。小城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形式,独特的心理心态与生活方式,影响了小城在文学中的题材趋向、情感内涵、表达方式、审美追求等,形成了与都市文学、乡土文学不同的文学景观。小城亦或小城镇在社会学上是不同于都市与乡土的“第三种社会”,当它被纳入现代文学视野时,小城不仅仅成为文本的一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环境,它同时是一个具有生命与性格的主体,在文学中被树立为“小城形象”。本文力图对这种“小城形象”作初步阐释,从一种混沌中剥离出“小城”的存在,树立起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小城形象,试图触摸到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开篇从“小城”的社会学含义入手,费孝通主张将“城”分别成“市镇”、“都市”两种形式,独立出“市镇”的存在,这与当代社会学家辛秋水所认为的“城镇”是“单位—家族”制的第三种社会是相通的,它的地域空间、政治经济结构、制度风俗、精神文化结构都自成一格。由社会学小城的独异性入手,逐步深入探讨“小城形象”。本文第二部分首先叙述了小城形象的文学产生,运用佩列韦尔泽夫的形象诗学理论阐释了小城形象,进而简单梳理了这种小城形象之流变史,作为文学的小城乃至小城意识的建构基础。小城形象滥觞于鲁迅手中,鲁镇、S城是鲁迅独创的小城形象,此后,叶圣陶的灰色小城,萧红的呼兰河小城,师陀的中原小城,柔石的芙蓉镇,沙汀的四川北斗镇,施蛰存的沿海梅雨小城,茅盾的南方商业小城,以及沈从文的凤凰小城,废名的黄梅小城等等,形成了小城形象流变史。同时,从小城风光与小城之子两个方面叙述小城形象在现代文学中的表层独特价值。接着第三部分主要从作家主体的小城意识生成与文本小城意识两个方面重点探讨了小城意识,小城意识是“小城形象”得以成为“文学的小城”之所在,作家主体的小城意识生成不仅仅源于他们大都出身于小城小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认同科学民主、理性批判这些现代意识,对于小城,审视与批判同在。在文本的小城意识中,笔者从外到内逐步剥离了“小城意识”,它是从审美意识到忧患意识再到建构意识的一个深入的意识过程,这个过程中,小城的主体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