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幔边界D"层作为地球内部重要的热-化学边界层,对地幔和外核对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震学观测结果已经揭示出D"层复杂的多尺度不均一结构和地震各向异性性质,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结构/成分和地球动力学条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观测系统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地震学研究对D"层地震各向异性结构的认识已从简单的VTI(Vertical Transversely Isotropy)结构,逐渐发展到呈现方位各向异性的TTI(Tilted Transversely Isotropy)结构。对更多区域D"层开展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各向异性的成因和机制以及相应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基于剪切波分裂现象的分裂参数测量方法是研究地震各向异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首先在前人理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剪切波分裂参数的理论值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幔边界D"层和上地幔的两层各向异性介质有效分裂参数,可以讨论D"层地震各向异性对SKS和SKKS有效分裂参数的影响,并对观测到的两者之间的差异特征做出解释。 本文利用国际数字地震台网FDSN和2007-2012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远震波形资料,采用剪切波分裂研究方法,对中国大陆下方核幔边界D"层地震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共获得353对SKS和SKKS的剪切波分裂参数。所得结果根据分裂参数是否一致分为两组。其中第一组共有348对分裂参数,显示如下特征:同一地震事件-台站对的SKS和SKKS分裂参数基本一致;同一台站记录的不同地震事件的SKS和SKKS分裂参数基本一致,且分裂参数的分布与其在核幔边界出射点的位置无关。这表明第一组中的SKS和SKKS没有受到D"层各向异性的影响,其剪切波分裂参数基本反映的是台站下方上地幔区域的各向异性信息。因此推测研究区域大部分地区D"层无显著方位各向异性,可能具有VTI结构。第二组有5对SKS和SKKS分裂参数,同一对SKS和SKKS分裂参数有显著差异,结合两层各向异性有效分裂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区域可能存在方位各向异性。 本文同时也采用S和ScS差异分裂研究方法,对东南亚下方核幔边界D"层地震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共获得来自7个深震(>400km)的24对高质量的S和ScS剪切波分裂参数,其中S震相的分裂参数与前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结果十分吻合,表明S震相观测结果反映了观测台站下方的上地幔各向异性。通过对上地幔各向异性校正后的波形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裂参数分析,最后得到了24个可靠的ScS剩余各向异性分裂参数。结果显示,在经度107°-112°范围内剩余分裂参数均为空值(NULL);而在该经度范围东西两侧区域,主要表现为明显分裂特征。这种分裂参数的分布指示了核幔边界D"层的各向异性特征的区域变化,推测这种变化可能与停滞在核幔边界的古特提斯和/或古太平洋俯冲板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