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东省劳动报酬份额比重逐渐下降和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背景下,本文遵循“理论——实证——理论”的逻辑,从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出发,对广东省1978-2007年间各产业劳动报酬份额及劳动贡献的变动态势进行实证分析,探寻两者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然后根据实证数据建立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阐释。为宏观模型的设定提供参考和评价广东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践中的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为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份额的政策、再分配政策及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较全面和完善的依据。
本文首先描述了广东省各产业劳动报酬份额在1978—2007年间的变动态势,发现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劳动者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但1985年以后劳动报酬份额呈逐级下滑趋势。其中,第一产业的劳动报酬份额始终是最高的,从1978年起即超过80%,第二产业的劳动报酬份额在37%-48%之间波动,在波动中下降。第三产业劳动报酬份额在1986年及之前均超过50%,而后呈下降趋势。本文分析得出,在向工业化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是广东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因为。接着对各产业的生产函数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广东省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函数均为C—D生产函数,劳动贡献分别为51.24%和31.92%,均小于相应产业的劳动报酬份额。第三产业的生产函数则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第三产业的劳动贡献呈上升趋势,恰与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趋势相反。第一、第二产业中劳动报酬份额与劳动贡献不相关,第三产业劳动报酬份额与劳动贡献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广东省各产业中劳动并不是按照劳动要素贡献参与宏观经济的初次分配。
根据广东省各产业的生产函数及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数据,建立一个只含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分析在工业化初期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总劳动报酬份额与两部门的劳动贡献的关系,分析得出:在工业化初期,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存在着摩擦,摩擦力大于资本的运动所面临的阻力,因而劳动力转移速度低于资本的转移速度,资本逐步地替代劳动力,结果是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于其边际产出,资本所得比较高而劳动报酬份额下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逐步完成,劳动报酬份额可能会逐渐上升。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劳动贡献对总体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将广东省的相关数据代入模型基本符合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条件,但同时提高两部门的劳动贡献可以使产出和劳动报酬份额同时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