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哲学界刘长林研究员、王树人研究员等人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性认知模式为“象思维”,其特有的规律形式为“象科学”。《黄帝内经》高度自觉地继承了先秦易学、老庄之学和早期儒家的这一认识论传统。中医学为“象科学”的代表。中医学认识的层面在于“人身的自然整体层面”。应当区分“藏象”概念与“脏腑”概念,两者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三焦”是藏象概念的典型,《黄帝内经》对于三焦的认识“中止”了抽象思维的方法,而是“言以筑象”、“立象尽意”,从而达到指认三焦之“象”的认识目标。三焦之“象的流动和转化”,是人身气机顺随天道运化的“生命本真状态”。本文还具体分析《内经》、《难经》的解剖学考察中并未真正描述三焦之“形体”,来反证三焦并不在实体脏腑层次。《难经》提出三焦“无形”的实质,是从“有无”这一时间哲学的角度出发,继承先秦哲学“无形生有形”的宇宙创生模式。人为“四大”之一,称为“小宇宙”,须“道法自然”。“命门”即为人的生命“从无入有”的形象比喻。三焦被尊称为“原”,是“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主持诸气”,是“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这些都充分表明《周易》之道就是要指导人们自觉地去认识具体事物的终与始,死与生,通过这种时间性联系,去把握它们自然演进的生命过程。也表明了《难经》对汉代发展成熟的“元气说”的吸收。三焦为“水道”、“气道”、“经脉”的统一,故几近于“道”,属于“形而上”的层次,如同“道”不在“器”外,而是寓于“形而下”之中,道与器是相容的平等的“养育”关系。故三焦不在“有形脏腑”之外。本文还从历史上两次大的主体认知模式转型,来看三焦“有形说”发生的实质。第一次大的转型发生在宋代,与理学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密切相关。如首提三焦有形说的徐遁,即为有“开理学先河”之称的石介之弟子兼女婿。蔡西山亦为朱熹理学的主要建构者。第二次大转型发生在清末西学东渐的影响,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章太炎等人,试图沟通中西医学,产生了以西医解剖脏器对应中医“藏象”的认识论误区。正因“三焦”这一“藏象”没有具体对应的“解剖脏腑”,所以用“实体科学”的眼光来认识三焦,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三焦“有形说”。很显然,违背了经典时期中医先哲创生三焦之“名”的原义。当前,我们应当承认中医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认识路线和特异的学术规范,承认中医学和西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回归“象思维”和“象科学”观的认识路线,重新体悟经典中的三焦原奥,乃至整个中医学术根本,三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