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基本设想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管制,并于2018年5月印发《“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要求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并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8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讲话表示我国利率体系“双轨制”将进入并轨新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推动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逐渐统一。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银行业息差水平出现不断收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新挑战,因而有必要探究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模式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回顾了利率市场化和息差管理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学者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模型设定。从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出发,运用金融深化理论,对比分析了“渐进型”与“激进型”两种不同改革方式的国家案例,进而得出我国的改革特点,并分析了改革对商业银行影响。随后探讨息差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内涵,明确息差管理主要从资产负债管理与经营管理两个方向进行调整来维持商业银行的息差水平,保障盈利能力和平稳运营。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集中,经营管理手段单一且缺乏效率。第二章中整理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公布数据发现,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呈现出下降趋势,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自上线以来波动剧烈,净息差也出现下降趋势,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也不断变化。因而在第二章中变化的市场背景下,第三章对我国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并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模式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变化。进而第四章分析并实证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息差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息差管理产生了显著影响。根据息差管理内涵与影响机制,选取了利率市场化与息差管理的相关指标,对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相关指标有所调整,经营管理中体现管理效率指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而呈现增长趋势,一定程度反应我国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方式在改革过程中并没有取得改善。章节最后对息差管理过程指标与结果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实证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对息差管理过程指标影响显著,但利率市场化并没有推动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提升,息差管理具有粗放型规模增长特点。息差管理过程指标对评价指标影响显著,尤其信用风险与息差呈现负相关关系,代表我国商业银行定价存在问题,信用风险没有取得对应风险溢价。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讨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息差管理问题,并研究了不同管理手段对商业银行息差水平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改进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应理性对待息差,明确商业银行业务和职能核心所在,进行精细化息差管理,完善自身定价体系并适度扩大贷款规模,加强风险监管不断推动金融创新,并实现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