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尸体解剖、活体影像学(CT和超声)的观察与测量,以及临床验证等方法,探究一种新的腰骶丛神经阻滞方法——超声引导下前路腰骶丛阻滞,观察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拟为临床髋部手术患者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第一部分选择由苏州大学医学部博习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提供的5具福尔马林固定尸体作为研究对象。(1)对标本1、2和3进行盆、腹部局部解剖,并在标本左、右髂前上棘上4~5cm处、髂骨内侧缘,按从外向内顺序进行逐层解剖,分别观察RC、RPSC、PPC三个隔室的解剖形态及其内神经分布、走行情况。(2)按照预设的前路LPB方法,于标本4、5右侧,向RPSC隔室注射亚甲蓝,追溯亚甲蓝沿神经浸润情况,观察亚甲蓝有无向PPC隔室扩散;再于标本4、5左侧,向PPC隔室注射亚甲蓝,追溯亚甲蓝沿神经浸润情况,观察亚甲蓝有无向RPSC隔室扩散。第二部分随机回顾性的选择100例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增强CT检查的患者,调阅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在仰卧位扫描中获得的增强CT扫描结果,按照预设的前路LPB方法,选取骶骨岬水平CT图像,进行双侧拟穿刺路径观察并测量:(1)在拟穿刺路径上标记测量点并作测量线。(2)观察拟穿刺路径上是否有肠管或血管阻挡。(3)记录无肠管和血管阻挡者的测量线(A’线、B’线)。(4)分析安全路径的有无和患者BMI大小的关系。第三部分随机选择100例成年志愿人员为研究对象,超声下识别肠管、血管,超声扫查确定测量平面,选取骶骨岬水平的超声图像,进行双侧拟穿刺路径观察并测量:(1)(2)(3)观察与测量方法同CT扫描测量部分。(4)测量超声探头中心线与髂前上棘水平的体表垂直距离(C线)。(5)分析安全路径的有无和志愿者腹围、BMI大小的关系。第四部分随机选取行单侧择期THA的30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前路LPB技术。按照前述的超声扫查方法,将超声低频凸阵探头进行短轴横断面扫描,直至超声下出现骶骨岬水平,穿刺针在探头外侧缘,髂骨内侧缘,采用平面内技术进针,穿刺针到达RPSC隔室,注入局麻药20ml;穿刺针到达PPC隔室,注入局麻药30ml。主要观测指标:(1)操作完成后30min检测臀部手术切口区域阻滞效果。(2)操作完成后30min检测下肢阻滞范围及效果评价。(3)记录手术过程中静脉辅助用药种类和剂量。(4)评估术后2小时患者RVAS评分。(5)记录麻醉过程中和术后24h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第一部分(1)观察到RC隔室位于壁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主要为脂肪组织填充,不包含腰骶神经丛的主要末梢神经。RPSC隔室是一个三角形凹槽,在腰大肌和髂肌之间延伸,该隔室内包含股神经的腰大肌外段,以及更外侧的股外侧皮神经。PPC隔室后方为骶骨,内侧为骶骨岬和前外侧为腰大肌之间形成解剖学空间。该隔室包含脊神经L4-S1前支,腰骶干和闭孔神经。(2)亚甲蓝注射实验结果示:PPC和RPSC隔室是互不相通的。将亚甲蓝分别注射到PPC、RPSC隔室后能够扩散到隔室内的相应神经周围并将其浸润染色。在PPC隔室内亚甲蓝溶液扩散范围与其剂量有关。第二部分(1)在100例CT扫描结果中,所有患者双侧拟穿刺路径均无血管阻挡,有6例患者出现右侧有肠管阻挡,11例患者出现左侧肠管阻挡,31例患者出现双侧均有肠管阻挡,有肠管阻挡视为无安全路径,CT图像弃用。经筛选后共有52例患者有双侧安全路径,17例患者有单侧安全路径。在有安全路径的患者中,A’线长度为:右侧113.89±12.37mm;左侧114.90±12.07mm。B’线长度为:右侧92.23±13.19mm;左侧91.57±12.69mm。(2)将所有接受CT测量的患者分为2组,有安全路径(双侧或单侧)的患者标记为Y组(n=69),双侧均无安全路径的患者标记为N组(n=31)。经过统计分析显示:Y组BMI为25.30±2.96 kg/m2,N组BMI为 21.86±1.92 kg/m2,Y 组大于 N 组(p<0.0001)。第三部分(1)在100例超声扫查结果中,有1例志愿者双侧拟穿刺路径均有血管阻挡,1例志愿者出现左侧血管阻挡,1例志愿者出现右侧血管阻挡,5例志愿者出现右侧有肠管阻挡,6例志愿者出现左侧肠管阻挡,50例志愿者出现双侧均有肠管阻挡,有血管或肠管阻挡视为无安全路径。经过筛选后共有39例志愿者有双侧安全路径,11例志愿者有单侧安全路径(左5,右6)。在有安全路径的志愿者中,A’线长度为:右侧90.25±10.82mm;左侧97.83±11.82mm。B’线长度为:右侧64.01±10.56mm;左侧 65.16±11.15mm。C 线长度为:右侧 4.57±0.65cm;左侧4.47±0.68cm。(2)将所有接受超声测量的志愿者分为2组,有安全路径(双侧或单侧)的志愿者标记为Y组(n=50),双侧均无安全路径的志愿者标记为N组(n=50)。经过统计分析显示:Y组志愿者腹围86.77±7.98cm,N组志愿者腹围78.19±8.56cm,Y 组腹围较 N 组偏大(p<0.0001);而 Y 组 BMI 为 25.59±3.27 kg/m2,N 组 BMI 为22.53±3.27 kg/m2,Y 组大于 N 组(p<0.0001)。第四部分30例择期行THA的患者,在接受超声引导下前路LPB后30min,(1)手术切口范围皮肤阻滞效果检测结果:有19例患者阻滞完全;8例患者阻滞不完全;3例患者无阻滞。(2)下肢阻滞范围检测结果:股神经支配区域的b2完全阻滞率分别为90%;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c2完全阻滞率分别为93.3%;闭孔神经支配区域的a2完全阻滞率为73.3%;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c4完全阻滞率分别为60%。(3)除了 3例患者改全麻完成手术外,其余27例均在面罩吸氧下完成手术,其中5例给予芬太尼0.1-0.2mg,3例给予舒芬太尼5-10μg,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0.2μg/kg/h,未发生心率、血压明显波动者。(4)术后2小时RVAS评分:轻度疼痛的患者为25例,中度疼痛的患者为5例,没有出现重度疼痛的患者。(5)麻醉过程中和术后24h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局麻药硬膜外扩散、局麻药中毒、局部血肿,有1例患者出现尿失禁,在术后24h恢复正常;2例患者在穿刺时出现股神经异感,但未有神经损伤。结论 超声引导下前路LPB是一种新型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案,在具有安全路径的患者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在仰卧位操作,能够减少穿刺次数、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并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为临床髋关节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提供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