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这类疾病早期不容易被患者察觉,因为其病情发展比较缓慢,且病变的早期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当病灶范围增大,造成患者局部面容发生改变,或者继发感染,引起正常组织结构遭到破坏,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时才会引起关注。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迄今为止,囊肿刮除术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疗术式,如何处理颌骨囊肿刮除后遗留下的骨腔缺损?这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多年以来,人工骨替代材料由于避免了自体骨取材有限及二次手术创伤等不足,又防范了异体骨免疫排异及污染等风险,因此,它在颌骨缺损修复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本课题通过比较医用硫酸钙,β-磷酸三钙(β-TCP)和生物玻璃这三种人工骨替代材料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作用,从生物材料的降解情况,新骨的生成速度,骨腔的愈合情况,患者术后反应等方面来分析和比较这三种材料的临床效能,以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课题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8月期间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颌骨囊肿病例45例,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囊肿的直径均大于或等于2.5cm。经过术前谈话,在患者知情并且同意的前提下,行囊肿刮除术,按骨腔内充填的人工骨替代材料的不同,将病例分为四组:A组:医用硫酸钙组;B组:β-磷酸三钙组;C组:倍骼生组;D组:空白组。术后观察患者术区肿胀程度,且1,3,6,12个月后预约患者回访,拍摄锥形束CT(CBCT)或曲面体层片(OPT),测量骨腔大小,通过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术区骨愈合速度,观察材料的降解情况。结果4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期间,除了医用硫酸钙组中的一例患者发生材料排异反应外,没有出现诸如颌骨病理性骨折、颌骨的功能异常及面部外形改变等并发症。医用硫酸钙组患者术后一周内术区肿胀比较明显,一周后肿胀逐渐缓解,β-磷酸三钙组、生物玻璃组及空白组患者术后无明显肿胀。另外,从影像学资料上看,医用硫酸钙组和倍骼生组患者手术6个月后,术区与正常骨组织基本无明显区别,β-磷酸三钙组患者手术12个月后,新骨几乎充填整个骨腔;空白组病例的骨腔愈合时间长达18个月,有的甚至更长,新骨形成速度明显较材料组缓慢。结论部分医用硫酸钙组患者手术后一周内会出现术区及面部肿胀等不适反应,这可能与医用硫酸钙在降解吸收过程中形成局部微酸的环境有关。而在骨缺损修复方面,医用硫酸钙、β-磷酸三钙和生物玻璃这三种人工骨替代材料充填骨腔,对新骨的形成和骨腔的修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能使骨愈合的时间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