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魔纠缠下的文学创生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j8002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探讨“生命主题”这一大框架下,鲁迅与夏目漱石之间关于疾病与死亡之态度的异同,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是利用比较文学“平行贯通法”等相关方法,以作家之间的异同为横向研究,生命主题为纵向深入的一次跨文化诗学研究。“生命主题”是一种宏观概念,其中包罗万象种类庞杂,限于篇幅,也便于更细致地研究两位作家之间的灵魂共鸣,本文将主要研究论点落在疾病及其引起的死亡上,以疾病为桥梁触探两位作家关于死亡的真实心态,继而根据其生死观反馈疾病发展下的文学创作心态,探索两位作家在疾病影响下形成的创作理念与风格。在疾病观层面,运用病理学、病迹学等相关知识与研究方法对两位作家的疾病心理进行剖析,并根据加斯东·巴什拉的想象理论与现象学学说,本论文将始于疾病却并不局限于疾病,而是探讨作家在罹患疾病后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疾病,如何与疾病共存,甚至利用疾病进行创作与精神上的“重生”,疾病种类及其病状本身属于医学范畴,并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两位作家的疾病观以及疾病引起的死亡观对创作的影响机制上,以这两种观念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又如何作用于两位作家的文学人生,使得创作中充满战斗的“狂气”。本文属于比较研究,因此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生命哲学的异同是本文主要骨架,根据异同来探讨鲁迅旅日期间可能受到的潜在影响与思维变迁是本文核心内容。疾病与死亡虽然是两个看似负面的影响因子,但二位作家将其变为战斗的动力源泉,如此生命哲学,值得深思。绪论中阐述了本文的创作缘由、在写作中主要运用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反思,具体的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生命哲学的第一层——疾病观的异同研究,疾病对个人的影响不仅在生理上更在心理上,对于鲁迅与夏目漱石而言,疾病更是纠缠一生的宿敌。对于疾病的产生,两位作家有着相同的观点,即精神与现实的摩擦与碰撞,是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外化。在肯定两位作家疾病观上的相似性后,考虑到鲁迅与夏目漱石是生于两个国度、接受着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的作家,因此即使有着相似的疾病观,在处理内外矛盾的外化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继而影响创作内容与思想体系,体会出不同的“自我”人格;第二章,疾病的推进使生命逐渐走向死亡,同样接受了佛教影响的鲁迅与夏目漱石,在面对肉体的消逝时都产生了“死亡”即解脱的想法。然而生与死这一组看似对立的概念在两个作家笔下有着不同的论调,生是如何生?死又如何死?生与死真是对立的吗?死亡是一瞬间的吗?根据疾病观延伸出的,是面对死亡时如何处理“灵与肉”的关系问题,肉体的消逝与意识的飞升,到底哪一种能够称得上真正的死亡,在两位作家笔下有着不同的答案。第三章,对疾病与死亡的思考,生命哲学让夏目漱石与鲁迅的创作都体现出了共同的特征,即“狂气”。狂气可以由疾病直接引起,福柯认为疾病是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引起的。于是为了弥补精神上所受到的压迫,或是由于外界环境造成的某种意识缺失,作家在创作时产生了代偿行为。创作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狂气只是用于服务作品,扮演撕裂者与打破者的角色,承担“从非理性中恢复理性、再把理性交还给非理性”的任务。鲁迅的“狂气”不仅来自其师章太炎,或许也有夏目漱石的潜移默化。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命哲学,并非为了证明夏目漱石对鲁迅有直接影响,而是为鲁迅的思想研究探索新的角度。相似的人生经历,相似的文学理想,相似的时代背景,虽然未有直接交集,但两位作家之间关于生命哲学的体验却犹如神交。两位文豪现已仙逝,而他们的精神却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永远长存。
其他文献
背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及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特点是视网膜表面广泛增殖膜的形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是增殖膜中存在的主要细胞类型。RPE细胞迁移于玻璃体腔,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一步分化成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的连续活化导致纤维组织形成。炎症在PVR起始发挥了重要作用,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到许多纤维化疾病机理中。先前研究表明TNF-
“红色体育”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和体育结合的一系列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迅速提升参战人员的战斗力、官兵们身体素质的训练,它是特殊时期开展的一系列体育活动和军事相关教育训练活动。红色体育对于鼓舞部队士气、提升部队官兵的身体素质和革命战斗力等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延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由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组成的。在延安时期,大力发展各种经济建设,全面围绕“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目
翻译实践材料选自《地质学入门》一书,该书概述了地质学的多个方面,例如地震成因、板块构造、地质灾害、火山爆发等。所选章节主要讲述了地质学领域内的自然资源,包括其形成过程、勘探方式和开采方法等。翻译实践报告包含四大部分,依次是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原文属于科普类文本,逻辑清晰且客观性强,符合选题要求。对于翻译时遇到的难点,笔者将其归纳为词汇、句法与语篇三个层面。笔者
目的:观察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肝肾阴虚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优势,为中医药防治膝骨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按Doll’s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予以口服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膝关节VAS评分及膝关节WOMAC评分,采用S
人类常见疾病中大多数都是复杂遗传性疾病,近年来科学工作者也致力于通过基因定位的分析方法探索出人类复杂疾病背后的机制并通过预防的手段对疾病进行控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基因中的罕见变异能够解释人类复杂疾病的遗传力。由于罕见变异在基因组区域内的出现频率极低,基于基因集合的关联分析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分析工具。这种方法用于分析基因组区域内罕见变异与复杂疾病的关联性。然而,当基因组区域内仅有一小部分变异为致病
为了高效地解决土地沙漠化、工业废水污染、秸秆焚烧引发的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本研究选用废弃的玉米秸秆为原料,合成一系列新型功能材料—羧甲基纤维素(CMC)/粘土复合基水凝胶
大气颗粒物已逐步成为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对人体、环境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掌握其污染特征及来源,方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进而提高大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故借助OC/EC分析仪
目的1.研究疏风解毒胶囊在真实诊疗环境下防治感染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使用和未使用疏风解毒胶囊的疗效差异;通过中医证候积分、西医临
豆血红蛋白是一种植物来源血红蛋白,可大幅提高植物性肉制品口感和风味的拟真性,但从大豆根瘤中提取豆血红蛋白不具有经济性。本课题开展微生物高效表达豆血红蛋白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首先以大肠杆菌为宿主,将来源于大豆的豆血红蛋白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后,构建了能表达重组豆血红蛋白的大肠杆菌菌株,初步优化了摇瓶发酵条件后豆血红蛋白产量达到0.17 g/L,说明重组蛋白微生物生产的可行性。其次,以毕赤酵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指数级增长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的日益普及,RFID呈现出的安全问题越发严重。RFID隐私安全问题特指系统中恶意的阅读器随意访问标签数据导致消费者个人偏好隐私或企业的敏感信息泄露。与此同时,RFID应用涉及面很广,隐私安全问题具有高度依赖于应用场景和受资源约束严重等显著特征。目前传统RFID隐私解决办法是设计密码学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