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猕猴桃的毁灭性细菌病害,而且难于防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本试验通过对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害发生规律、病原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化学药剂室内筛选和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拮抗活性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为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一定依据。结果如下:1.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从采自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都江堰市、重庆市猕猴桃果园的患溃疡病的病枝中分离到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学研究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2.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在四川省苍溪县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对该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该病主要以病株病斑中的病原细菌作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来源。伤口是主要侵入途径。一年有两个发病时期,第一个在春季,猕猴桃萌芽前期至谢花落花期;第二个发病时期是秋季果实成熟期前后。猕猴桃溃疡病在海拔600米以上的果园发病重;向阳坡发病重于背阳坡;不同品种发病差异明显,“红阳”品种感病,“海沃德”等品种抗病;树龄越大,病株率越高。3.噬菌体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以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为指示菌,从猕猴桃溃疡病病枝中分离到一株噬菌体。对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的形态为蝌蚪形,头部为正多面体,直径约70nm,无囊膜,有一条长约90nm的尾部;噬菌体的核酸为DNA;噬菌体的热稳定性较弱,在65℃下,10分钟内即可全部失活;在pH4~9的范围内均可稳定存在;紫外线下照射时间达12分钟时噬菌体几乎全部失活;最佳感染复数为0.1;感染指示菌的潜伏期约为60min,爆发期约70min,烈解量为123。这是首次研究和报道该病原细菌的噬菌体。4.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化学药剂室内筛选:采用纸碟法和平板划线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其中以绿亨6号、农用硫酸链霉素、康发、猕猴桃溃疡病绝的抑菌效果较好。这一结果为生产上选用化学药剂防治提供了一定依据。5.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拮抗活性测定:从猕猴桃根际土壤中分离到305株芽孢杆菌,经过拮抗活性测定筛选到15株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抑菌圈直径在10mm以上的有6株,其中BT4和BT9对猕猴桃溃疡病菌表现出很高的抑菌活性,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这一研究为今后生物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提供了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