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创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症,而腹部创伤又是其中的重点,其发生率在日常生活中约占各种创伤的0.4%-1.8%。大多数腹部损伤的患者在伤情发生后需要紧急手术治疗,而患者伤情复杂、病情急,以及腹腔污染严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是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腹部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是评判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备受关注。正常生理条件下,水和电解质在血管内外渗透压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进出组织间隙,血浆蛋白则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屏障。但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如严重创伤、脓毒症、烧伤、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药物的毒性作用等,毛细血管通透性会增高,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物质会渗出,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血容量休克、进行性水肿等一系列表现。在行外科手术之后的早期,由于手术会诱发应激性炎症反应,促使机体出现微循环的通透性增大,白蛋白容易经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导致血浆白蛋白的水平降低。当机体微循环的通透性增加的同时,肾脏微循环通透性改变更明显,尿液作为肾脏微循环的一部分,尿白蛋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很多学者对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检测结果为阳性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MAU是这类患者出现全身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临床征象。因此,MAU可作为观察腹部损伤术后机体微循环渗漏的指标。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mau阳性就被很多学者拿来作为全身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阳性指标。已有研究证明腹部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病机理与cls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尿微量白蛋白是目前国际上用来反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临床检测指标之一。但是,mau对于腹部损伤术后并发症是否有着相关性还不可而知,目前有关mau判断腹部损伤术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并预测预后的研究不多。目的本文通过对102例腹部损伤患者术后早期的尿微量白蛋白进行监测,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在患者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所致的全身微循环白蛋白渗漏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其对腹部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预测的临床意义,并通过与possum评分进行对比,为腹部损伤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提供一个简单、经济、无创的检测指标。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损伤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切除术(15例)、肝修补术(6例)、胆囊切除术(2例)、胰腺缝合术(5例)、十二指肠修补术(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胃修补术(12例)、小肠修补术(18例)、肠切除吻合术(16例)、肠造瘘术(18例)。所有患者都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损伤急诊手术,于术前记载患者的possum生理学评分(十二项生理学指标)、术中记载possum手术创伤评分(手术大小、手术次数、术中失血量、腹腔污染程度、恶性肿瘤、手术类别等六项指标),并整理出每个患者的总评分。按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二组患者于术前测血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血清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水平,于手术后24、48及72h查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并复查肾脏功能,根据检查结果计算出各时段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探讨acr及possum评分与腹部损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并比较两者对并发症发生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1.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AC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术后24h、48h及72h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比较,有并发症组患者在三个时间点的ACR均高于无并发症组,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经t检验,P<0.001。3.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的POSSUM评分相比,有并发症组患者的生理学评分及手术侵袭度评分均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经t检验,P<0.05。4.在ROC曲线图上,MAR24、MAR48及POSSUM评分在曲线下所占面积分别为0.893、0.946和0.902。结论1.尿微量白蛋白与手术后并发症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腹部损伤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尿微量白蛋白及POSSUM评分系统都可以客观判断病情轻重,预测其预后,指导其监测与临床治疗;3.尿微量白蛋白与POSSUM评分系统两者之间对比结果说明,在对腹部损伤术后患者的预测价值上,尿微量白蛋白比POSSUM评分系统更简单、快速、无创和可靠;4.尿微量白蛋白与POSSUM评分系统两者之间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腹部损伤术后病人的预后,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