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T纯铁退火及渗氮行为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体渗氮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表面强化技术之一,它可有效地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强度、抗腐蚀能力和抗摩擦磨损能力。然而,由于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方面的限制,气体渗氮过程一般需在550℃以上长时间保温进行。此工艺不但使气体渗氮工艺成本提高,也对材料心部的力学性能和工件尺寸精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降低气体渗氮温度、加速反应动力学过程是钢铁材料表面渗氮研究的主攻方向。 本工作采用最近发展的表面机械研磨技术(SMAT),在纯Fe样品表面制备出纳米结构表层,而后对其退火和气体渗氮行为进行了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对渗氮层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氮原子在纳米结构表层的扩散激活能进行了粗略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1、SMAT纯铁在较高温度下退火后仍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500℃退火1个小时,SAMT纯铁的表层和次表层均未发生再结晶,但晶粒尺寸已明显发生长大,处于微米量级。当退火温度过高时,SMAT纯铁表面的纳米结构层的热稳定性就会丧失,在550℃退火时,SAMT纯铁表层发生了充分再结晶,而次表层没有发生再结晶,但该层硬度明显降低。 2、表面机械研磨技术(SMAT)极大地提高了纯铁的渗氮能力。氮原子在α-Fe中的扩散激活能测量值为46.39kJ/mol,仅有粗晶纯铁(76kJ/mol)的0.6倍,样品的渗氮层层深与其渗氮处理时间的关系满足经验公式ξ1.538=Kτ 3、实现低温渗氮的主要原因在于纳米纯铁中存在着大量的晶界和其它结构缺陷。这些缺陷使得氮原子在纳米材料中的扩散速度加快,在样品表层易形成高的氮浓度,并且可大幅度提高氮化物的低温形核率。同时,纳米材料有较高的自由能,改变了渗氮反应的热力学条件,使得气体渗氮反应易于在低温下进行。 4、SMAT纯铁气体渗氮(500℃)处理后,微晶结构的渗氮层沿深度方向根据其结构特点可被分为四层。表层为化合物层,主要由ε-Fe3-2N相和γ-Fe4N相组成,显微硬度可达到650Hv;第二层为强塑性变形(亚微米晶)渗氮层,TEM观察发现在该层有大量细小的颗粒状氮化物析出;第三层为塑性变形渗氮层,该层有大量弯曲的针状或线状氮化物析出;最后是基体渗氮层,有大量直的针状γ-Fe4N相析出。微晶结构的渗氮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的环节、加强教学反思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指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平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这个时期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如果能变课堂为“百家争论”的论坛,那该多好啊!这将使语文教学走出西绪福斯效应的怪圈,大大促进学生语文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变课堂为“百家争鸣”的论坛。因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争鸣”,一方面可以
近二十年来,接近或类似于自然骨成份的无机生物医学材料作为生命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材料界科学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兴趣.其中与骨组织生物相容性优异
人格是每个人最好的一张赢牌,一旦失去了这个资本,损失无穷,亮出你的人格,掌握你最好的资本,你就能走好一生。做人如此,做教师同样如此。  先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今年春天我和父亲、表妹、外甥去春游,四岁的外甥口渴了,表妹就从背包里拿出两个苹果,要外甥给外公一个,没想到外甥将苹果拿到手后,在两个苹果上分别咬了一口。见到这样,表妹心里很不是滋味,认为平常自己太疏于管教了。  “妈妈!”外甥刚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传染性较高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极大地威胁了人类健康。由于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致目前的防治措施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使防治效果严重降低。流感病毒膜蛋白M2e(extracellular domain of the M2 protein)高度保守,是流感病毒的通用性作用靶点,基于M2e的免疫预防措施可提供广谱的保护作用。M2e疫苗及M2e抗体已成功在动物模型中发挥抗流感作用,临床应用则报道
体育课程改革至今,体育课堂教学有许多新的模式。首先表现在体育老师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从任务性教学到课标性教学,从重运动能力的培养到重运动健康的培养;其次,教学方法也发生改变,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强调教学过程的活动与成功的感受。还有课程教学要求以水平为主,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运动能力的承受为主等变化,这样的变化,促使体育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