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起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金融管制的放松、资本市场的发展、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银行传统的金融中介地位岌岌可危,为了应对挑战,西方商业银行纷纷开始了经营模式的转型,掀起了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浪潮。通过利用金融控股集团这一组织形式,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一度达到45%左右,非利息收入业务成为了其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我国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脱媒现象显现,居民理财意识增强,尤其是随着2013年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我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同曾经处于转型期的西方银行业一样承受着挑战,面临着选择,而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似乎成为了业界的共识。目前,关于非利息收入业务是否真的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在学术界尚存在争论,但大家普遍认同的是我国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因此,探讨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对策在现阶段来说是必要而紧迫的。除去绪论部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本文对非利息收入的概念做了界定和分类,归纳总结了非利息收入的主要特征。围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现状,通过对16家上市银行2007年至2013年非利息收入业务总量和内部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2007年以来虽然我国非利息收入总量增长势头良好,但仍存在对营业收入贡献不足,内部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接下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两个角度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做了理论分析,以便同后文的实证部分相呼应。其次,在实证部分,本文主要从微观主体出发,选取了总资产的对数、存贷比、净利息收益率、存款比率、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率等6个指标分别代表银行的规模、流动性风险、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与客户的传统业务关系、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引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控制变量,利用eviews7.0对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除去与客户的传统业务关系外其他因素均显著。为了进一步将研究细化,按照银行的性质又将总体样本划分为5大国有银行和11家其他股份制银行分别予以回归并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以银行自身为出发点,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政策建议,从战略调整,非利息收入内部结构调整,客户关系维护,成本收入管理以及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五个方向提出了改善的措施。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拓展,一方面,从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角度进行专门研究,将样本分为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研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从银行内部特征的微观角度来选择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在利率市场化迅速推进和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实证数据进行了更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银行对进一步发展非利息收入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但文章整体还存在许多不足,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本文并未包含最近发展势头迅猛的城市商业银行,分析不够完整;同时,由于笔者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提出的建议措施不够深入具体,有待进一步补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