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常见的癌症,仅次于乳腺癌。受社会人口因素、医疗保健的可及性、收入和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宫颈癌在我国老年妇女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处于较高值,且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手术治疗、同步放化疗及新辅助治疗是近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宫颈癌分期,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在2018年修订的分期方法,FIGO为ⅠbⅣ期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因肿瘤体积较大、手术切除困难、术后易转移复发等特点,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同步放化疗为其首选治疗方案。然而多项研究数据表明,部分宫颈癌病人放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下肢水肿等毒副作用,且每年约有27万例中晚期宫颈癌死于治疗失败或预后复发。因此选择合适的检查技术评估肿瘤早期疗效,对及时调整临床治疗方案,减少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超声检查、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宫颈肿瘤形态、大小的改变,来预测及评估宫颈癌对同步放化疗疗效的敏感性。由于肿瘤形态大小的变化明显滞后于肿瘤内部分子学及微血管状态的改变,因此常规影像学检查技术不能较好的反应早期放化疗的疗效。CT灌注成像是不同于常规CT增强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通过动态扫描获得肿瘤内部血流灌注参数,间接反映宫颈癌放化疗前后肿瘤内部微血管密度的改变,为评价肿瘤血供及新生血管提供依据。近些年来,CT灌注成像技术已用于肺癌、肾癌等临床疾病的术前诊断及疗效评估,在宫颈癌中应用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256层双源螺旋CT灌注参数变化,评估宫颈癌微血管循环在治疗后改变情况,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敏感性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得到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60例病理诊断为中晚期(FIGO分期为ⅠBⅣ期)宫颈癌患者的资料,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8周后进行盆腔CT灌注检查及MRI增强扫描。并根据肿瘤大小变化将治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疾病稳定组和疾病进展组四组,其中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组归为治疗有效组,疾病稳定组与疾病进展组为治疗无效组。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对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等CT灌注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CT灌注参数差异性、肿瘤CT灌注参数及正常宫体组织灌注参数差异性以及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治疗前后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CT灌注参数差异性。以评估CT灌注参数与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年龄、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组织分化情况等临床因素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有效组共38例,其中16例达到完全缓解,占26.7%;部分缓解22例,占36.7%;治疗无效组患者22例,其中疾病稳定13例,占21.6%;疾病进展组9例,占15%。同步放化疗治疗有效率为63.4%。(3)宫颈癌灌注参数BF(86.33±9.07 ml/100mg/min)、BV(27.85±7.02ml/100mg)均明显高于正常宫体组织灌注参数BF(77.58±10.88 ml/100mg/min)、BV(17.47±5.1 ml/100m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24.48±4.36ml/min/100g)、MTT(13.75±4.62 0.1s)与正常宫体组织灌注参数PS(23.20±4.14 ml/min/100g)、MTT(10.82±3.98 0.1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宫颈癌患者接受放化疗后肿瘤体积缩小,放化疗8周后血流灌注参数BV(11.51±2.69 ml/100mg)、BF(74.36±9.23 ml/100mg/min)值明显低于放化疗前BV(27.85±7.02 ml/100mg)、BF(86.33±9.07 ml/100mg/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前宫颈癌血流灌注参数PS(24.48±4.36ml/min/100g)、MTT(13.75±4.62 0.1s)高于放化疗后PS(23.67±3.59ml/min/100g)、MTT(10.41±3.94 0.1s),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放化疗前、后有效组与无效组灌注参数相关性分析,治疗有效组放化疗前灌注参数BV(29.54±6.80 ml/100mg)、BF(89.08±8.37 ml/100mg/min)均高于治疗无效组BV(24.93±6.56 ml/100mg)、BF(81.59±8.38 ml/100mg/min)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有效组BV(10.85±2.67 ml/100mg)、BF(71.92±7.14 ml/100mg/min)均低于无效组BV(12.66±2.35 ml/100mg)、BF(78.57±11.0 ml/100mg/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放化疗前灌注参数BV、BF预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有效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分别为0.695、0.7742。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参数BV的诊断界值为28.8 ml/100mg,预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有效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8.2%、68.4%;灌注参数BF的诊断界值为84.95 ml/min/100g,预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有效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2.7%、76.3%。结论(1)较正常宫体组织相比宫颈鳞癌血流量丰富;CT灌注成像能清楚显示宫颈癌病灶大小及微血管循环变化情况,在评估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2)随着放化疗的有效进展,宫颈癌病灶血流灌注参数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BV、BF等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预测中具有一定价值。(3)同步放化疗治疗前灌注参数BV、BF可有效预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治疗有效组BV、BF灌注参数明显高于无效组,BV、BF值越高,放化疗疗效越好,经放化疗治疗后BV、BF值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