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P的VP”作为一种极具汉语特点的结构,近一个世纪来,对其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已有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着眼于结构本身的构成及其句法性质的研究;二是着眼于该短语的语篇功能的研究。本文从元语言理论入手,结合篇章分析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我们认为,“NP的VP”是前提陈述的元语用法,“NP的VP”中的V是元语引述的结果,在引述过程中增加了指称义,动词词性并未在引述前后发生变化,“NP的VP”的形成动因是语用上的篇章事件回指。同时,在篇章视角下的“NP的VP”考察可以突破静态研究中不考虑语境的局限,分析语境与“NP的VP”形成的关系;并通过主宾语位置上“NP的VP”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梳理句法位置与“NP的VP”形成的关系。全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理论部分,分别介绍了“元语言”的逻辑哲学和语言学定义,并将语言学中的元语言划分为语义元语言和语用元语言,语义元语言中的“元语言”体现其对“对象语言”的释义功能,而语用元语言中“元语言”则是语义之外为语言交际服务的辅助性语言。本章还对比分析了“元语言”与“元话语”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和分析了“元语言”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章主要考察主语位置上“NP的VP”与前提陈述的联系。首先,“NP的VP”可分为“专指”和“通指”两类。在语义指向上,又可分为“回指”与“外指”两大类。基于VP与前提陈述中的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关系,“回指”又可分为拷贝式、替换式和推出式三种方式。“外指”则可以根据语境特征分为交际II背景和知识背景两类。回指的“NP的VP”和前提陈述存在于特定交际背景中的外指的“NP的VP”属于专指,具有引述性元语的性质,而前提陈述存在于参与交际方的共同知识背景中的外指的“NP的VP”则多属于通指。另外本章还分析了表回指的“NP的VP”中VP的元语性质,同时也对“NP的VP”所指称事件的已然性与否的决定因素作出了解释。第四章主要考察宾语位置上“NP的VP”的语篇表现,根据是否依赖前提陈述可以将语篇中的“NP的VP”分为两个大类:依赖型和非依赖型。不依赖前提陈述的“NP的VP”又可根据是否对句中对述谓动词具有选择限制分成两个下位类别:有限制和无限制。本章主要通过分析依赖型“NP的VP”中VP与前提陈述的显性、隐性关系,非依赖型且有限制的“NP的VP”对动词的选择,以及非依赖型且无限制的“NP的VP”名词化程度等问题,进而得出与第三章“NP的VP”结构稳定性相照应的渐进的VP名词化程度序列,从左往右依次降低:无前提无限制>无前提有限制>有前提且回指。第五章基于实际语料考察了单音节动词构成的“NP的VP”的情况。发现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单音节及物动词也可以进入“NP的VP”。在考察的语料中由单音节动词构成的“NP的VP”可按照VP的构成分为“单音节光杆动词”、“单音节动词+宾语”、“单音节动词+补语”和“多个单音节动词连用”四个大类。由单音节光杆动词充当VP的结构又可以根据动词在语篇中对其他结构或语境的依赖程度分为五个小类;动宾充当VP的结构按照宾语的语法性质可分为两个小类;多个单音节动词连用充当VP的结构则可以根据语义联合方式分为两类。在详细描写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单音节动词作VP时,结构固化程度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动词多义性与表达确定性的调和、动词配价因素的影响以及篇章回指的语用驱动。第六章主要进行的是VP为否定形式下的“NP的VP”篇章研究,尝试在篇章视角下对VP前出现否定副词的制约因素进行解释。本章分别考察主宾语位置上的“NP的不VP”和“NP的没(有)VP”与前提陈述的联系,并分析“不”和“没(有)”在“NP的VP”中的区别,以此来揭示二者的语法特性。基本观点是:该结构中的“没有VP”、“不VP”同样具有引述性元语的性质;“NP的没(有)VP”对语篇依赖度较高,表现出很强的临时性,主宾语位置上都是对前提陈述所述事件的回指;“NP的不VP”是最主要的“NP的VP”的否定式,主宾语位置所指称的事件信息并不相同。“NP的没(有)VP”有时可以被“NP的不VP”替换,这种替换是单向性的,即前者只能被后者替换,而后者却不能被前者替换。第七章是结语。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大量考察语料的基础上,将“NP的VP”置于语篇背景下进行充分描写和细致分析;引入元语言理论进行合理解释,结合语用分析原则挖掘深层原因。为日后“NP的VP”结构深入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