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明清之际到清末时期,中国社会内外部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现代性因素的生长导致传统社会逐步朝向近代化发展,突出体现为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出现了崭新的发展和深刻的变化,即呈现出对外开放思维发展的逻辑模式、“两学”输入及其本土化的逻辑过程,以及传统及其现代性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逻辑关系(简称“逻辑模式、过程与关系”)等特征。在“中西文化理解”的分析框架内,本项选题研究从“中学”与“西学”之间关系中的“交互文化性”特征出发,阐述了“中西文化理解”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与变化,揭示了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提出了教育近代化中以学习“两学”为中心的思想观点,并确立了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研究中的“中国主体观”模式,强调了传统内部现代性因素在教育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开放系统理论、交互文化理解理论和文化现代性理论是本项选题研究中的三个重要理论基础。社会开放系统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中由封闭走向开放,以及由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放的过程,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中思维发展的逻辑模式;交互文化理解理论阐述了不同区域、民族和国家文化之间交互理解的特性(即“交互文化性”),有助于分析“中西文化理解”的发展过程,阐明“西学”输入及其本土化的逻辑过程;文化现代性理论分析了文化现代性因素的生成与发展机制,有益于阐述传统及其现代性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从文化哲学的层面看,教育近代化是“中两西文化理解”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中国主体意识”的地位与作用,涉及到文化潜移与迁移、文化交互及其作用机制等理论内容:文化潜移与迁移用于陈述“西学”输入的发展过程;文化交互用于分析“西学”本土化的逻辑过程;作用机制用于揭示传统及其现代性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逻辑关系。
本项选题研究需要对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中相关思想理论与历史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分析思想理论较深层次的文化基础,探索其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对诸如“中西会通”、“中主两辅”、“中体西用”、“弥合中西”和“西学中源”等进行文本解读与历史诠释,阐明其文化基础、内涵特征和递嬗过程,以及在教育近代化中的地位与影响;(2)阐释社会历史现象中典型思想和事件的文化内涵,分析其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文化根源,深化对“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关系的认识;(3)探讨社会历史实践的文化前提、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从社会历史与文化实践的层面揭示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及其影响。
应该说,本项选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研究,需要通过思想理论诠释与实证案例分析,在“中西文化理解”视野中分析与探究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力图揭示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及其影响。研究目标集中表现在:(1)从“中学”与“西学”、文化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角度,建构“中西文化理解”分析框架;(2)分析“中西文化理解”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阐述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中的逻辑模式、过程与关系:(3)拓展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研究中历史与文化视角的分析层次,确立“中国主体观”模式,阐明“中国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变化对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与作用。实施步骤分为两个层次:(1)从上位层次而言,通过分析从明清之际到清末时期以来“西学”输入及其本_十化,以及由此产生中西体用之间论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揭示“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中西文化理解”的过程特征,以及教育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及其时代意义,并审视当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2)从下位层次而言,基于“大历史”和“大教育”的研究视角,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探讨其思想生成与政策演进中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对上位层次的研究内容进行实证案例分析。
概括地讲,本项选题研究提出了“中西文化理解”分析架构,阐释了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中社会历史现象发生与变迁的内在本质和文化逻辑,探索了其中教育思维发展逻辑模式的转变、教育思想理论形态的生成与发展,以及教育实践路径的变化,揭示了中国近代化(包括教育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初步研究结论与创新贡献集中体现在:(1)建构了“中西文化理解”分析框架,确立了“中西文化理解”在教育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究了“中国主体意识”及其发展与变化特征,阐释了教育近代化中的逻辑模式、过程与关系;(2)揭示出“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与变化是由中国近代化中逻辑形态特征所决定的,并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分析了教育近代化的过程及其逻辑形态特征;(3)强调了“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与变化是通过“西学”输入及其本土化途径实现的,存在逐步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并对教育近代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4)分析了“西学”输入及其本土化中思想观点和实践路径的发展与变化,探究了教育传统中的发展性优势,指出了传统内部现代性因素在教育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阐明了“中国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变化对教育近代化的影响;(5)阐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传统日本观”的变化,揭示了游日浪潮的根本成因,以及游日政策中以日本为中介学习“西学”的思想特征;(6)提出了中国近代化研究中的“中国主体观”模式,指出它也是教育近代化研究的核心理念与重要模式。
清末出洋游学游历的思想生成与政策演进体现出教育近代化中的发展规律,存在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影响,对当代游学游历(即留学教育和出国考察)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也具有启示意义。集中体现在:(1)中华传统文化可看成是先辈积累的珍贵遗产和重要资源,但也可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障碍,应对传统文化与教育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慎重的撷取;(2)对外开放不仅是教育近代化中的主导思维模式,也是当代教育发展政策的重要决策模式,应从战略和政策层面主动把握对外开放在当代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教育现代化不能仅从教育领域着手,必须考虑社会现代化中的诸多系统要素,应努力加强当代教育发展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与互动:(4)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既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以及具有承受挫折的韧性,应努力减少政策性的决策失误:(5)加强游学游历的规范管理当然非常有必要,但更应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相关调查研究,制定比较灵活、具有弹性且富有成效的政策配套措施,鼓励采取多种派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