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和心血管病的主要死因,其死亡率极高。现代病理生理学观点认为,CHF的发生主要有两大因素,即心肌重塑(心室重塑)与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在初始的心肌损伤后,就有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且具有循环水平和组织水平的升高,细胞因子与神经内分泌启动所导致的血管收缩物质过度表达共同触发炎症反应,加速了心肌细胞的凋亡。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后者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CHF不断恶化。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产生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平滑肌细胞表面,少许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其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恢复、凝血与血栓形成以及肿瘤浸润和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在血管内皮细胞,特别是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CAM具有重要的调控细胞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因此其在CHF形成和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其它细胞表面的CAM可脱落下来,进入血液成为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sCAM)。近年来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表明在CHF进程中存在着sCAM表达和血浆水平明显增加,可能是导致心肌细胞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进一步研究CHF的分子机制对从根本上遏制CHF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大量国内外研究先后证实了在CHF患者中存在显著而持久的各类炎症因子血清水平的提高。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是目前在CHF中研究较多的CAM,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具有重要的调控细胞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它们在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别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ICAM-1是中性粒细胞游走、聚集、发挥细胞毒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心肌细胞在缺氧、细胞因子等因素作用下,细胞膜表面生成大量ICAM-1,ICAM-1配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分布在中性粒细胞表面,这一对粘附分子的结合促成心肌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继而中性粒细胞发挥细胞毒活性,释放溶细胞物质穿孔素等,致心肌细胞坏死。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以外,还具有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多效性,如抗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稳定斑块、抗心律失常、抑制血栓形成、抗纤维化和抑制神经内分泌活性等,还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的治疗过程中能显著降低血清sCAM水平同后,但目前国内尚无有关他汀类药物对CHF患者体内sCAM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报道。综上所述,随着大量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的进展,炎症反应在CHF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CHF进程中sICAM-1和sVCAM-1血清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它们是相关免疫系统激活的重要信息,且可能是导致心肌细胞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减少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sCAM的过度表达,降低sCAM的血清水平是今后CHF治疗对策的重要内容,必将会提供更多的预防和治疗CHF的新途径。本研究通过观察CHF患者服用氟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氟伐他汀在CHF治疗中的作用。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CHF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对CHF的治疗作用,从而为CHF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方法2007年6月~2008年7月,选择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有限公司医院心内科住院的70例CHF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Framinghan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采用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35例,Ⅳ级28例,所有CHF患者中缺血性心肌病33例,高血压心脏病21例,老年性心脏瓣膜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3例,干预组组37例。所有患者均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风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脑血管意外、6个月内的急性心梗、妊娠、肿瘤、肝肾功能明显异常等疾病。正常对照组20例,均选自健康人,性别、年龄与其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CHF患者入选后采用NYHA标准评定心功能分级,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生化常规检测。常规治疗组常规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商品名:来适可,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mg,每晚20:00时服药,观察2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sICAM-1和sVCAM-1水平。所有资料经核实整理后用Excel 2003建库,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各组数据首先经过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次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多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病因CHF患者间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在心功能Ⅳ级明显高于心功能Ⅱ、Ⅲ级患者(p <0.05);而心功能Ⅱ、Ⅲ级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血清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3.常规治疗组和干预组治疗后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但组间比较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与CHF的病因无关。2. CHF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主要与心功能分级程度相关。3.在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加用氟伐他汀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