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鹦哥岭树蛙是2007年发表的科学新种,只分布在鹦哥岭保护区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中。之前刘承钊、史海涛、刘惠宁、陈辈乐等对鹦哥岭两栖类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台湾自然博物馆周文豪和香港嘉道理研究人员对其成蛙进行了生物学描述,其他相关研究甚少。由于分布地狭小,种群数量少等原因,该蛙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以及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并定为易危物种。目前,在鹦哥岭该蛙仅发现于保护区核心区中的高海拔的原始林中,且发现其蝌蚪,这证明该蛙在鹦哥岭保护区内有稳定的种群分布。其种群分布以及种群动态亟待调查研究。对于已发现的鹦哥岭树蛙繁殖地,及时进行繁殖生态学等相关研究,以及对成蛙、蝌蚪的生物学的系统研究,对保护这个世界新物种以及监测海南热带森林环境变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在海南省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完成,主要探讨了鹦哥岭树蛙种群特征、栖息地生境特征以及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模仿鹦哥岭树蛙繁殖地特征,结合样带样方法,对鹦哥岭树蛙的种群分布、种群动态以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通过对鹦哥岭树蛙栖息地10种生境因子的调查与分析,了解鹦哥岭树蛙生境偏好;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实验室人工饲养的方式,对鹦哥岭树蛙的繁殖生物学以及繁殖期行为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讨论了鹦哥岭树蛙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鹦哥岭树蛙仅分布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m以上的临时性水潭内;3月至6月为该蛙的繁殖期,3月为其繁殖高峰期;雄性鹦哥岭树蛙通过筑巢鸣叫的方式求偶,雌蛙则通过鸣声的辨别寻求抱对产卵;鹦哥岭树蛙蝌蚪唇齿式为I:4+4/1+1:II;孵化期为112h左右,3~4个月完成变态。第二部分讨论了鹦哥岭树蛙的种群特征与环境影响,结果表明:鹦哥岭树蛙为高海拔物种,只分布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两个海拔较高的区域,在温度较低的月份会进行冬眠,3月初温度逐渐回暖,出蛰到水潭附近进行配对繁殖,在水潭周围繁殖活动只在3至6月份,且繁殖高峰出现在3月份,之后便爬到周围树木或灌丛中,很难被发现。鹦哥岭树蛙数量极其稀少,据调查估算,整个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只有2972只左右,有待加强保护。对鹦哥岭树蛙对生境的偏好研究表明:鹦哥岭树蛙分布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为1480m,平均水温20.54℃,平均气温为22.47℃,气温略高于水温,高海拔地区受小气候影响较大,湿度大。繁殖期鹦哥岭树蛙栖息的季节性水潭较小,平均面积为12.59 m2,水深为13.58cm,且潭底有较多的腐叶,水潭周边乔木,灌木皆多,郁闭度高,平均郁闭度为76%。水潭的pH值多为弱酸性,海拔越高酸性越大。由于是季节性临时水潭,含氧量很低,平均含氧量为0.94ppm。对记录的10项生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pH值、含氧量、水深、郁闭度、水潭面积的权系数绝对值大于0.7,是鹦哥岭树蛙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说明鹦哥岭树蛙在繁殖季节对水体的依赖比较明显。最后对鹦哥岭树蛙的保护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对鹦哥岭树蛙保护的建议。介于鹦哥岭树蛙分布范围狭小、种群数量极少,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受威胁程度,建议提高鹦哥岭树蛙保护级别,对该物种加强保护。建议保护区与周边社区政府多渠道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在2-6月份鹦哥岭树蛙繁殖期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