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草生理生态学研究是杂草治理的基础。本文以外来入侵杂草刺萼龙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表面形态、内部结构解剖以及萌发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指标间关系,探讨了刺萼龙葵种子的萌发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刺萼龙葵种皮表面密布大小不一的蜂窝状凹陷网纹。发现了种皮表面和胚乳帽的超微结构--倾斜腔孔和指状突起。胚乳帽侧面的纹孔孔径较其他部位大,前端纹孔内分布横向分布,线性排列的凹陷横沟,种皮厚度降低。发现了位于种子底部的肾形种孔与胚乳帽间相连的凹槽结构,种皮的系列结构与种子萌发密切相关。2.刺萼龙葵种子处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一年周期内有两个萌发率明显升高时期,第一个出现在当年11-12月,第二个为翌年4-5月。种子经不同深度埋藏处理,在深度低于30cm时取出更易萌发。植物激素可显著影响种子萌发,赤霉素可打破休眠,提高萌发率。相反的,脱落酸可维持休眠,抑制种子萌发。适宜条件下,胚乳帽的切除可加快种子萌发速度并提高发芽率至100%,对胚乳帽的剖开处理也可明显促进种子的萌发,结果表明胚乳帽是限制种子萌发的主要机械阻碍结构。3.刺萼龙葵种子内p-甘露聚糖酶(EBM)的活性与培养时间、萌发率的提高呈正相关,且酶活在第五天时最大(0.37μmol min-1sc-1).并且,种子内酶活与发芽率二者在11-12月份和翌年4-5月份两个时期较其他月份呈明显升高趋势。赤霉素可诱导EBM提前表达并将其活性提高至0.53μmol min-1sc-1,相反,脱落酸可抑制酶活并维持较低水平(0.20μmol min-1sc-1以下)状态,导致种子维持休眠。4.刺萼龙葵种子萌发呈三个明显不同阶段,阶段一:吸胀吸水,水分可快速进入种子,穿透力迅速降低,EBM活性较低,持续2天。阶段二:生理吸水,此阶段种子重量无显著变化,穿透力继续降低,EBM明显升高(0.20μmol min-1sc-1以上),持续3天。阶段三:萌发吸水,种皮破裂,EBM消化胚乳帽,胚根伸出,吸水量剧增。可见,刺萼龙葵种子的萌发明显受β-甘露聚糖酶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