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於泥制陶粒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39155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是指以淤泥制陶粒骨料混凝土为基体材料并在其中掺入纤维而制成的新型纤维增强生态材料。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旨在为课题组提出的生态复合墙体提供一种墙体材料,既解决了当下城市下水道及湖泊淤泥处理的难题,同时又满足了课题组对生态绿色材料的需求。本文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水灰比、骨料取代率、纤维掺量三个因素对聚丙烯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和钢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和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得到了最佳配合比;研究了纤维掺量变化对聚丙烯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和钢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韧度指数的影响;应用MATLAB编写了随机投骨料模型,并将模型导入ABAQUS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水灰比、骨料取代率、纤维掺量变化对聚丙烯淤泥制陶粒混凝土和钢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得到了最佳配合比。试验研究与分析表明:骨料取代率、水灰比、纤维掺量对聚丙烯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的影响依次减小;骨料取代率和水灰比对聚丙烯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大致相当,纤维掺量的影响较小;骨料取代率、纤维掺量、水灰比对钢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的影响依次减小;钢纤维掺量对钢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的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较大,而水灰比和骨料取代率的影响为次要因素。(2)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对聚丙烯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和钢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进行棱柱体单轴受压试验研究,得出不同纤维掺量淤泥制陶粒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分析了韧度指数的影响规律,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符合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本构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表明:纤维能有效的抑制裂缝的发展,提高混凝土的变形能力,改善了混凝土的延性,有效抑制混凝土损伤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聚丙烯纤维掺量增加时,淤泥制陶粒混凝土韧度指数随之增加。在钢纤维掺量为1.5%时,淤泥制陶粒混凝土韧度指数达到峰值。(3)从细观力学模型出发,将其视为由骨料、砂浆及骨料砂浆间的界面三者组成的复合材料,采用MATLAB软件基于蒙特卡罗方法产生了随机数,编写了随机投骨料程序,实现了二维和三维随机骨料模型的可视化,并将MATLAB的计算结果导入有限元计算软件ABAQUS中,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钢纤维淤泥制陶粒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可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同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为纤维混凝土的数值模拟提供了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八大山人是清初遗民画家,因此,艺术较之常人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一生中作品丰富多样,而最有突出成就的当属其大写意花鸟画,他笔下的花鸟画以简约空灵的抽
<正>引言2008年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视频会议提出港口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与2005年相比,到2010年和2020年,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5%和10%。港口大型装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正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时期,商业化的平面广告设计在经济竞争日益增强的市场中逐渐繁荣起来。月份牌作为一个新兴画种,在中国广告史上写下了浓
别墅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设计工作经验,阐述了城市别墅景观设计的理念,提出了适合于地方城市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和构想。特别是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运而生了一种综合性政府服务机构——行政服务中心。20世纪90年代末,行政服务中心在我国浙江兴起,并很快被全国各地复制。行政服务中心借
介绍了DC/DC电源降耗原理,以及LM5026芯片CS端的两种电流采样方式:利用采样电阻进行电流采样和利用电流互感器进行电流采样,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电流采
通过对山东和广东两省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的状况调查,分析引起初中生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采用初中生&#39;实感&#39;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两地的
7月8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数据显示,我国胃癌患者约占全球胃癌患者总数的40%;预计到2015年,我国胃癌的发病率还将以每年1.6%的幅度攀升。数据惊人,护胃刻不容缓。
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对穗数型多分蘖小麦品种川农16与大穗
从用笔、结构、章法布局三方面分析了文字瓦当的装饰价值,并对文字瓦当的取材文化、造型文化、艺术文化进行了阐述,对汉代文字瓦当艺术价值的传承及瓦当的装饰艺术发展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