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公共交通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其中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十分突出。伴随着实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目标,TOD建设模式应运而生,加深了公共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轨道交通与之的联系。不仅如此,在公共交通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状况更加值得关注,以期更好地满足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需求。由此,本文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的公共交通和四大类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公共交通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特点、轨道交通建设对其的影响以及目前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情况。研究过程中,首先抓取网络地图的POI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点,并以不同出行模式以及相同出行模式下不同时期的公共交通网络作为网络数据基础,接着采用ArcGIS对不断变化的换乘网络下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进行计算。最后通过供需分析识别出公共服务设施待改进的区域,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经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单一公汽网络下,模拟“步行+公汽”出行方式,二环以内居住社区到四类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良好,其中60%的居住社区可达性十分良好,可以在10分钟内到达各类设施;二环至三环间学校、医院、科教文娱设施的可达性优于商业购物设施;三环以外四类公共服务设施可达较差,尤其是新洲区东、南部和江夏区东、北部,这些区域没有发达的公汽网络且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2)轨道交通网络由树形结构逐步变为环状网络,意味着其稳定性和服务效率提升。随之而来的复合公共交通网络为居民出行提供更多便利,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轨道交通对三环外街道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影响较大,对各类设施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对商业购物设施可达性的影响幅度普遍在40%以上,对学校和医院设施可达性的影响呈现从内向外改善幅度不断增大的规律,对科教文娱设施的影响无明显规律。(3)分别代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指数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人口需求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表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中各类设施空间分布较为均衡,学校和医院设施的供需矛盾突出,有19个街道的医院设施供不应求。针对两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本文提出应对学校和医院设施则可以增设分校、分院,以缓解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