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Bt基因抗虫棉的广泛种植使得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得到有效控制,但棉蚜、绿盲蝽和粉虱等刺吸式害虫的为害日益严重,成为棉田的主要害虫。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处理可有效地防治棉花上刺吸式口器害虫,但同时可能会对棉田生态系统内存在的有益天敌昆虫产生不良影响。而新烟碱杀虫剂良好的内吸性会导致其在棉花花朵中的富集,可能也会对花期的非靶标昆虫蜜蜂产生潜在的暴露风险。为此,本文比较了两种新烟碱杀虫剂烯啶虫胺及噻虫嗪种子包衣处理在不同剂量下对苗期棉蚜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棉田天敌昆虫种群的影响,测定了两种杀虫剂在棉叶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棉花花粉中的残留量;通过室内试验比较并验证了两种药剂对棉花上主要天敌七星瓢虫的安全性。主要结果如下:1.烯啶虫胺种子处理在3 g a.i.kg-1的田间用量下,可有效抑制棉花整个苗期的棉蚜的为害。聊城和泰安两块试验田的棉蚜量峰值均出现在播后41天,3 g a.i.kg-1处理组中蚜虫量分别为332头/30株和156头/30株,远低于空白对照的2218头/30株和3141头/30株,并低于苗期棉蚜的防治指标。2.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对棉田内主要天敌昆虫七星瓢虫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影响。播后41天,烯啶虫胺2 g a.i.kg-1处理组的七星瓢虫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其他处理组的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两种药剂的4 g a.i.kg-1处理组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种群数量均有显著负面影响。其他天敌如草蛉、食蚜蝇和食虫蝽在烯啶虫胺低浓度处理组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噻虫嗪在4 g a.i.kg-1施药量下显著降低了这些天敌的种群丰度。3.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在棉花叶片中的消解动态进行拟合,三种杀虫剂(烯啶虫胺、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两地的最高残留量均出现在第一次采样(播后13天)的样品中。播后20天,同剂量处理组的烯啶虫胺和噻虫嗪残留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噻虫胺残留量在聊城和泰安高剂量处理组分别为1.37和1.56 mg L-1,分别比其母体噻虫嗪的残留量低0.29和0.32倍。三种杀虫剂在棉叶中的半衰期在聊城试验地较短,烯啶虫胺为3.834.59天,噻虫嗪为4.685.25天,噻虫胺8.569.63天;而在泰安,烯啶虫胺为8.459.49天,噻虫嗪为8.2510.04天,噻虫胺为9.2412.38天。4.对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棉花花期时的花粉和叶片中的残留量进行了定量分析。2 g a.i.kg-1处理组和4 g a.i.kg-1处理组棉花花粉中的三种药剂最终残留量呈现显著的剂量效应。噻虫胺中剂量处理组(3 g a.i.kg-1)和高剂量处理组(4 g a.i.kg-1)中花粉中农药的残留无显著差异。利用模型拟合,对花期蜜蜂的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烯啶虫胺处理组呈现可接受的风险(危害商值:聊城为0.0190.057;泰安为0.0150.052),而噻虫嗪处理组呈现不可接受风险(危害商值:聊城和泰安为1.454.66)。5.烯啶虫胺对七星瓢虫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田间最大推荐剂量的10、25、50、100和150%剂量下(3、7.5、15、30和45 g a.i.ha-1),烯啶虫胺对瓢虫幼虫的致死率低于50%。慢性毒性试验中,烯啶虫胺对七星瓢虫的LR50(半数致死剂量)从73.43降低到63.0 g a.i.ha-1,危害商值保持在阈值2以下。烯啶虫胺在田间推荐用量150%下(最低LR50=63.0 g a.i.ha-1)对瓢虫的生存率、繁殖力、蛹化率或成虫羽化率无显著负面影响,其所估算的NOER(无可观察效应施用剂量)值均高于45 g a.i.ha-1。同样,在100%标签用量下对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NOER=30 g a.i.ha-1)。基于IOBC(国际生物防治组织)总体影响的评估准则,烯啶虫胺可以归类为对七星瓢虫无害类杀虫剂。试验所得的最低LR50值和NOER值均高于烯啶虫胺在中国防治蚜虫时的田间施用最大推荐剂量(30g a.i.ha-1)。6.评价了噻虫嗪对七星瓢虫子代和继代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在0.1×LR10(0.053 g a.i.ha-1)和LR10(0.53 g a.i.ha-1)剂量下,噻虫嗪显著降低了亲代(F0)的羽化率、繁殖力和生育力。在噻虫嗪处理存活下来的亲代所繁育的未暴露子代(F1)中,在0.1×LR10和LR10两剂量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幼虫发育期显著延长,平均寿命分别减少18.76和24.46%,繁殖力分别降低33.74和46.56%,产卵期分别缩短19.67和25.01%。此外,对于LR10处理组的F1代,其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净繁殖率(R0)和平均世代交替时间(T)均显著降低。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可有效控制棉花苗期蚜虫的为害,与噻虫嗪相比,烯啶虫胺对田间天敌负面影响较小,对七星瓢虫种群更加安全,并且对蜜蜂的暴露毒性风险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