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消除或减少性别偏见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过去的研究多放在敌意性别偏见上,自Glick与Fiske(1996)提出矛盾性别偏见理论后,近些年的研究逐渐转向善意性别偏见方向。敌意性别偏见只包含了对女性的负面评价,而善意性别偏见还包含了认同女性、保护女性的一些方面,但善意性别偏见是基于男性统治地位的,也是不利于平权主义发展的。Kahl等人(2018)的研究发现矛盾性别偏见与社会支配取向水平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同时矛盾性别偏见又与教育水平呈负相关。Austin等人(2019)发现社会支配取向是善意性别偏见的最主要预测因子之一。本研究探究矛盾性别偏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机制,并分析颇具中国时代特色的独生子女人群在矛盾性别偏见上的群体特点。据估算统计,独生子女群体在2007年就超过了 1.5亿人,那么想要进一步研究性别偏见,就不能忽视独生子女群体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且有研究发现,中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促进了性别间教育的平等化。独生子女群体有些明显的人格特征,如较低的宜人性与独立性,较高的创造力与自我接纳能力。由于家庭教育资源独占的原因,独生子女的学业成绩会更好,且会拥有更长的教育年限。根据Sidanius和Pratto(1994)的社会支配性理论,拥有更高教育水平的群体会拥有更高的社会支配取向,于是有可能影响该群体的性别偏见水平。鉴于矛盾性别偏见、社会支配取向都与教育水平有关联,而独生子女群体表现出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同时独生子女在能力的各个方面都相较非独生子女表现出优势,根据社会支配性理论,优势群体会具有更高的社会支配取向,独生子女群体很可能具有更高的社会支配取向,另外,独生子女群体很可能对性别的刻板化印象更少,从而拥有更低的矛盾性别偏见,本研究便以此进行展开研究。本研究使用了矛盾性别偏见量表、人际关系指针量表、社会支配取向量表及简化版大五人格的宜人性分量表等问卷,对全国425名被试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独生子女群体有较高的社会支配取向水平,其中教育水平、宜人性起到中介作用。独生子女群体还有着较低的善意性别偏见水平,其中教育水平、共情关怀、社会支配取向起到中介作用。不过独生子女群体与非独生子女群体的敌意性别偏见未发现显著性区别。要消除性别偏见就需要消除善意性别偏见与敌意性别偏见两方面,本研究已发现了独生子女群体很可能通过教育水平及共情关怀的中介作用降低了善意性别偏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填补了有关独生子女群体在矛盾性别偏见及社会支配取向关系上的空白,并验证了教育水平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对未来有关独生子女群体与群体偏见相关的研究,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