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意愿是由McCroskey和Baer(1985)提出的,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在使用母语交流时产生的行为差异。1998年,MacIntyre等人将这一概念拓展,用来解释人们使用二语时的行为差异并提出了二语交际意愿模式。此后,关于交际意愿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得到了广泛关注,而关于交际意愿动态变化的研究却很少。交际意愿的动态变化是指当人们进行交流时,他们的交际意愿回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本研究为以后关于英语课堂中学习者交际意愿动态变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深入的研究角度。 本文以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下的EFL学习环境为背景,研究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动态交际意愿。具体而言,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在英语课堂中,学生的交际意愿具有哪些特征? 2.对话交流者在对话时出现什么样的交际意愿波动? 3.对话交流者在对话时出现交际意愿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一所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整班的学生。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包括对5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57名中28名学生随机挑选参加交际任务,此过程用录像记录,然后参加者的对话被转录和分析。最后,对交际任务中的27名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 研究表明,1.学生的课堂交际意愿整体超过中等水平。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阅读的交际意愿最高,写作的交际意愿最低。2.语言能力不足会降低学生的交际意愿,当学生表达时交际意愿处在平稳状态。3.影响学生交际意愿的因素包括话题、同伴、语言能力和课堂环境,其中话题是最主要因素。 本文丰富交际意愿的实证研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交际意愿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