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低浓度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与常规浓度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之间的差异性与相关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断为DR并行眼底彩照、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的患者42人77只眼。根据FFA及眼底彩照结果分为混浊组及清晰组。将推注荧光素钠过敏测试液(1%荧光素钠注射液)5ml后所获图像定义为低浓度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推注荧光素钠原液(20%荧光素钠注射液)2.5ml后所获图像定义为常规浓度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观察指标为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新生血管荧光渗漏、黄斑囊样水肿、微血管瘤,观察部位为后极部视网膜,观察时间为推注荧光素钠过敏测试液(或原液)后约1分钟、5分钟、15分钟。用ImageJ软件测量两种浓度下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黄斑囊样水肿面积,并计算其占图像全部区域面积的比值,人工计算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及微血管瘤的数目。采用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别分析各观察指标在两种浓度之间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各观察指标在两种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或两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分别分析15分钟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眼数在两种浓度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混浊组与清晰组在拍摄质量上的差异性。 结果:77只DR患眼中混浊组31只,清晰组46只。比较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比值,在1分钟及5分钟,低浓度组与常规浓度组之间的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9、0.903)。比较新生血管荧光渗漏数目,在5分钟及15分钟,低浓度组与常规浓度组之间的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2、0.102)。比较黄斑囊样水肿面积比值,在5分钟及15分钟,低浓度组与常规浓度组之间的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932、0.062)。而1分钟微血管瘤数目在低浓度相对于常规浓度明显变少,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182.45±139.11vs240.51±138.42,p<0.001)。比较15分钟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眼数,低浓度组比常规浓度组少,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vs33,p<0.05)。对比混浊组及清晰组之间的拍摄质量,观察指标为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微血管瘤,结果显示混浊组的拍摄清晰比例显著低于清晰组,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所有观察指标,低浓度组与常规浓度组呈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相关性(r>0.8,p<0.001),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结论:低浓度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在造影早期、中期对DR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新生血管荧光渗漏的检测能力与常规浓度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相当,而在造影早期对微血管瘤、造影晚期对黄斑囊样水肿的检测能力比常规浓度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较差,但相关性强,且玻璃体混浊明显影响低浓度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的效果。因此,低浓度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可以为荧光素钠过敏性测试阳性的DR患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