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纺织城社区整合规划初探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y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转型时期,影响着社会机体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我国城市社区的变迁和变革,本文所研究的西安市纺织城社区也面临着这样的变迁和变革。纺织城地区聚集大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西安市重要的轻工业基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大量纺织企业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许多企业已申请破产,纺织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随着企业改革、经济转型的逐渐深入,纺织城原以单位为基础的一元社会调控模式对人的调控整合作用将逐渐瓦解,纺织国有企业纷纷改制,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单位的管理体制将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西安市主城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使许多仍然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城市边缘地区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致使纺织城地区内形成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呈现出“城中村”现象,由于城中村的改造,大量农村人口将拥入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因此,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纺织城社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社会、人员、资源、土地等的整合规划,形成一种有凝聚力的新的社区模式,以缓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区软硬件之间的矛盾,通过社区的和谐,达到社会的和谐。本论文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展开的。本论文结合西安市纺织城振兴发展规划的实际项目进行研究,尝试结合社会学、管理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社区整合进行研究,从系统论研究方法着手,从整体上分析纺织城社区的各个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纺织城社区系统达到最优化的目标。通过对纺织城社区整合规划案例的研究,对社区整合与建设机制的分析,对社区整合与建设模式的把握、尝试探索建构新的社区机制,实现社区整合与建设,推动社会整合与建设,促进纺织城社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构建西安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从较微观的城市街道社区层面的尺度展开对社区整合规划的深入考察,分析和概括了纺织城地区在振兴发展规划过程中的多种类型社区的整合规划及相应问题,并具体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由于该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西安市政府委托的西安市纺织城振兴发展规划,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理论探索,更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该案例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社区的整合规划之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本课题的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旧住宅性能评价及实践效用研究(51378329)”的子课题内容,该课题是以旧住宅性能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做出评价进而应用到市场实践中的研
现代建筑的中被广泛应用的框架体系可以认为是一种系统叠加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结构与围护、设备及其他子系统都是相互分离的,这种分离的状态一方面为建筑形态提供了很大的灵活
建筑自然采光作为建筑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建筑内部的空间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进一步降低建筑照明能耗的重要环节。对于人工照明的过分依赖以及巨大的能源消
大学作为人才的摇篮,文化的绿洲,其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既有普通绿地规划设计的一般性,同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们
学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成为必然。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必然给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高层次物质精神生活领域带来观念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从一次设计实践出发,发现我国滨河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对城市滨河空间亲水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国内外滨河空间所走过的历程,着重讨论滨河空间亲水性这一重要议题,并从亲
德国首都柏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较为合理的机制、严谨的指导思想、悠久的学科传统等的协作下通过统一的规划设计重建改造了大量的城市空间。而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空间中着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虽然还没有最后完成,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使得城市人口数量猛增,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尤其是一些国家级、区域级的中心大城市。由此带来城
天津地区作为寒冷地区代表,一直以来住宅节能的重点都是冬季的节能,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温室效应,城市热岛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地区住宅的夏季空调能耗也日益增加,因此该地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背景,泉州的传统建筑不仅极富特色且自成体系,而流传于地方匠师体系内的各种营造技艺则是这些传统建筑得以实现的技术关键。营造技艺不仅是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