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多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大鼠模型,从中筛选最符合临床辨证的模型。以便进一步阐述内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并寻求药物治疗路径,为后期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提供帮助。
方法:将成年健康SD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A:空白组;B:远膜组;C:去势组;D:远腹组;E:近腹组。通过外科手术法移植子宫内膜或加用卵巢摘除术并复合用己烯雌酚,造成多种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大鼠模型。造模后3周、5周分别称取大鼠体重、并开腹测量盆腹腔粘连程度及移植物体积大小、进行在位、异位内膜病理组织学观察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结果:
1.各种造模方法对大鼠体重无影响(P>0.05)。
2.大鼠盆腹腔粘连程度观测:分别将造模后3周、5周组间比较,其中D、E组与A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除手术因素外,腹膜处移植物生长对粘连形成的程度有明显影响;将造模后3周、5周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有正相趋势,随着造模天数的增加,D、E组盆腹腔粘连程度逐渐加重。
3.大鼠内膜移植物生长体积测定:A组未见移植物生长;分别将造模后3周、5周组间比较:其中B、E组与D组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取远端子宫内膜种植于腹膜处其移植物体积最大,造模效果最好。组内3周、5周比较:其中B、D、E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造模天数的增加,其移植物依耐雌激素持续稳定生长。
4.大鼠子宫在位、异位内膜病理组织学观察:正常子宫内膜腺体上皮呈高柱状,间质血管丰富,而在位内膜腺体上皮呈低柱状,间质血管较正常内膜少。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均可见核下空泡,有分泌活动及脱落现象;不同之处在于异位内膜中内膜上皮及腺上皮成立方状,腺体较少,腺腔大小不等并呈囊状扩张,间质血管不及在位内膜丰富。
5.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D组与A组各值进行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造模后大鼠血液有高粘度趋向。
结论:
1.各种造模方法对大鼠的体重无影响,提示本实验采用外科手术法造模方法是成功的。
2.通过大鼠行为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观测与测定,可确定该实验造的模型符合血瘀型。
3.通过对各种模型其子宫内膜移植物生长体积大小、盆腹腔粘连程度、子宫在位、异位内膜病理组织学的比较,证实在子宫远端取内膜并种植于腹膜血管丰富处的造模方法最成功,可作为观察药物治疗作用机理的模型。
4.通过对造模方法的分析和造模成功率的统计,证实了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及在位内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与否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