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我国公路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视线诱导不良路段作为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其交通事故率和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尤为突出。为缓解交通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改造视线诱导不良路段的事故黑点问题,科学合理地设置视线诱导设施就显得至关重要。论文从平面视距、纵断面视距、夜间车辆前照灯散射角三个方面对视线诱导不良路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不同路段视线诱导不良的界定标准,为后文视线诱导技术应用的路段提供依据。根据视线诱导设施的设置高度,将其分为平面与立体两大类。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得出驾驶员同一视野中应至少出现4个立体视线诱导设施或6个平面视线诱导设施才能有效诱导驾驶员视线。在此基础上,基于驾驶员夜间动视野特性和道路平、纵线形几何关系,建立了各种视线诱导设施的间距和高度计算模型。从不同线形组合对视线诱导设施的要求出发,对不同车道数和不同线形组合路段的各种视线诱导设施的选用以及组合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几种常用视线诱导设施的颜色和形状设置要求。根据特殊路段的类型,对视线诱导设施分路段进行了分析。桥梁路段由于断面形式等道路交通环境与一般路段无异,因此沿用一般路段视线诱导设施的设置方法即可;隧道路段考虑到“墙效应”对驾驶员心理的作用,结合隧道断面差异,建立了隧道路段视线诱导设施的间距计算模型;通过分析得出长大下坡路段存在严重的坡度错觉,提出在长大下坡路段竖曲线范围内设置视线诱导柱的方法,同时以保障驾驶员安全减速为前提,提出长大下坡路段起点处视线诱导设施设置的间距值及过渡段长度建议值;对几种新型视线诱导设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设置方法。最后,采用UC-win/Road仿真实验验证了视线诱导设施设置间距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合理设置视线诱导设施,发挥其指示、警告驾驶员线形变化、保障安全行车的作用,对于提升视线诱导不良路段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