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的富集、鉴定及其抗流感病毒和促进皮肤伤口愈合功能的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b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意义:唾液酸(Sialic Acid,SA)又称为神经氨酸,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系统中的天然糖类衍生物。人体中超过50%以上的蛋白质为糖蛋白,这些糖蛋白的糖链末端常常被唾液酸修饰,它们在人体生长发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已证明,流感病毒以细胞表面唾液酸为受体,病毒颗粒与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的先决条件,因此,利用唾液酸化糖蛋白中和病毒颗粒表面的受体结合位点,从而阻断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流感的策略。虽然已经证明牛奶中含有丰富的唾液酸化糖蛋白,但目前能够用于富集具有完整结构的唾液酸化糖蛋白的方法较为繁杂、费时费力,得率也不高。此外,研究表明随着人体衰老,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活性降低,导致皮肤衰老或产生衰老相关的疾病,而且皮肤成纤维细胞表面的唾液酸修饰水平随人体的衰老而降低,但目前皮肤成纤维细胞表面唾液酸修饰水平与其细胞功能之间的联系仍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首先制备了五羟色胺-磁性微粒复合物,并利用该复合物富集牛奶中的唾液酸化糖蛋白,然后对牛奶唾液酸化蛋白及其N-糖链进行鉴定和表征,最后,研究了牛奶唾液酸糖蛋白抗流感病毒及抗皮肤衰老和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潜能。本研究将为唾液酸化糖蛋白抗流感病毒及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1.以环氧化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磁性微粒为载体,通过其环氧基团与五羟色胺的氨基反应,将五羟色胺固定到磁性微粒的表面,制备成五羟色胺-磁性微粒复合物,并利用该复合物富集牛奶中的唾液酸化糖蛋白,最后,通过唾液酸定量与凝集素印迹实验验证富集的效率及特异性;2.利用LC-MS/MS和MALDI-TOF/TOF-MS技术对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及其N-糖链结构进行鉴定和表征。然后,分别以马鞍树凝集素-Ⅱ(Maackia Aimrensis Lectin-Ⅱ,MAL-Ⅱ)和黑接骨木凝集素(Sambucus nigra agglutinin,SNA)作为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的模拟物验证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抗流感病毒的能力;3.利用高碘酸钠对牛乳铁蛋白上的唾液酸进行氧化,然后比较天然牛乳铁蛋白和去唾液酸化牛乳铁蛋白对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模拟物(MAL-Ⅱ和SNA)结合MDCK细胞的抑制作用,阐明乳铁蛋白上唾液酸化糖链抗流感病毒的能力;4.研究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对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Normal human dermal fibroblast,NHDF)增殖、迁移、胶原合成以及唾液酸修饰的影响,证明其抗皮肤衰老及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潜能。结果:1.与环氧化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磁性微粒相比,五羟色胺-磁性微粒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在1342.39cm-1波数处具有特征性的C-N键的吸收峰;2.五羟色胺-磁性微粒复合物富集到的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的唾液酸含量约为原始牛奶蛋白的3倍,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在SDS-PAGE中主要分布在80,33、30和22k Da处,其中80k Da的蛋白质主要含有α2-6连键的唾液酸结构,33和30k Da的蛋白质主要含有α2-3连键的唾液酸结构;3.在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中共鉴定到了91种蛋白质和24种N-糖链,其中88种蛋白质(96.7%)已被注释或预测为糖蛋白,12种N-糖链含有α2-6连键的唾液酸结构,5种N-糖链含有α2-3连键的唾液酸结构;4.5μg/m L的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显著抑制MAL-Ⅱ或SNA与MDCK细胞的结合,并且在100μg/m L浓度范围内,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增强;当破坏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上的唾液酸结构后,其对MAL-Ⅱ或SNA与MDCK细胞结合的抑制作用消失;5.20μg/m L的牛乳铁蛋白能够显著抑制MAL-Ⅱ和SNA与MDCK细胞的结合(抑制效率分别为40%和85%),但牛乳铁蛋白经10m M高碘酸钠氧化后(其唾液酸含量由0.462%下降为0.037%),该抑制作用降低(抑制效率分别为30%和60%);6.0.5mg/m L的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能够显著促进NHDF细胞的增殖、缩短细胞倍增时间(37.9±2.7 h vs 31.1±1.0 h,p<0.05),而且还能够促进NHDF细胞的迁移和体外创伤模型(含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网格,Fibroblast-populated collagen lattice,FPCL)的收缩;7.0.5mg/m L的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显著抑制NHDF细胞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TypeⅠcollagen,COL-Ⅰ)的分泌,但促进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的分泌;8.0.5mg/m L的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显著上调NHDF细胞中β-半乳糖苷α2-6唾液酸转移酶1(ST6β-galactosideα-2,6-sialyltransferase-1,ST6GAL1)的表达,增加NHDF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修饰水平,但对α2-3唾液酸修饰水平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1.五羟色胺通过其氨基成功固定到环氧基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磁性微粒表面,制备成五羟色胺-磁性微粒复合物,该复合物能够有效地富集牛奶中的唾液酸化糖蛋白;2.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能够抑制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并且其α2-3/6唾液酸结构发挥主要的抗黏附作用;3.牛乳铁蛋白上含有α2-3/6连键的唾液酸结构,但以α2-6连键的唾液酸结构为主;10m M的高碘酸钠能够有效破坏牛乳铁蛋白上唾液酸的结构,但不影响乳铁蛋白的结构;牛乳铁蛋白上α2-6连键的唾液酸结构能够有效抑制人流感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黏附;4.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能够促进NHDF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加速FPCL的收缩,并且抑制COL-Ⅰ的分泌,表明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具有促进皮肤伤口愈合并抑制瘢痕形成的潜能;此外,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还能够上调NHDF细胞中ST6GAL1的表达,增加NHDF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修饰水平,提示牛奶唾液酸化糖蛋白可能抑制或延缓人体衰老过程中皮肤成纤维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修饰水平的降低,具有抗皮肤衰老的潜能。
其他文献
液体活检作为精准医疗的新兴焦点,在肺癌脑转移患者靶向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微小RNA(miRNA)是液体活检的主要检测标志物,它们可以从脑脊液和其它体液中被分离出来。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脑脊液易获得且是最能反映肿瘤遗传特征的液体介质,通过分析脑脊液中的基因组数据可以获得患者肿瘤特征的详细信息。目前已经开展多项脑脊液液体活检对肺癌脑转移患者靶向治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要想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保持住竞争优势,就必须要从自身内部着手,全面提升内部管理质量。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当中,内部会计制度属于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但就目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实施与完善情况来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正视内部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本文将就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分
<正>建筑业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向前平稳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一直以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革新,建筑业对该行业的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满足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确保高职院校向社会输出的建筑类专业应届毕业生,能够符合建筑业的用人标准。高职院校需要适当优化现有的教学体系,为求学者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以此有效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日后步入工作中时能够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一定
期刊
<正>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保护好地方历史古迹和传统建筑文化。青少年渴求知识,勇于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更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不二人选。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传统建筑等优秀文化学习与传承的知识链接到课堂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从而在无形中寻找和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的合适人选。将青少年纳入到传
期刊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裸花紫珠颗粒对胃溃疡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门诊诊治的104例胃溃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52例。两组均口服康复新液,常规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研究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裸花紫珠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PG)、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
东秦岭构造带发育大量古生代花岗岩和赋存稀有金属以及铀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但二者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因此,文章统计了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的年龄,并对比了二者全岩和矿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以此探讨二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年龄统计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3期岩浆活动:第一期(490~500 Ma)形成了区域上最大的漂池S型花岗岩体;第二期(435~460 Ma)峰期约为450 Ma,形成了东秦岭广泛发育的二长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教学趣味性不足,学生接受度不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师生互动方面详细阐述了趣味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实践措施,希望能对相关教师的趣味性教学提供帮助。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硬化发生最常见的病因,其中以乙型肝炎最常见。肝硬化通常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前期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后期可转变成肝癌,带来了极大的健康隐患及不良的社会影响,人们因此也愈加重视,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医疗人员都在为治疗该病不断的深入探索。通过对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慢性乙肝肝硬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