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暴露出长期低利率环境下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的问题。传统宏观经济学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机制的研究由于忽略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属性而不能很好的解释此次金融危机。鉴于此,学者在对08年金融危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风险属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货币宽松将带使得银行风险承担加剧,金融机构承担过多风险加剧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美联储长期低利率政策滋生了资产泡沫的形成,金融监管的疏忽,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张,杆杆率大幅提升,泡沫不断增大,最终风险爆发。在金融机构风险积累的过程中,资产证券化被诟病为风险的诱因。以美国次贷危机经验来看,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发展使得金融系统严重脱离实体经济,金融监管不断弱化,大量低信用的垃圾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包装流入市场,风险不断积累导致危机最终的爆发。我国货币政策一直以来都以数量型货币政策为主,金融系统也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导。随着金融创新在我国银行业体系中不断深化,尤其是随着作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重点步伐之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不断开展,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否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风险属性?本文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切入点,探讨其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风险承担渠道”中的影响效果。重点关注此传导渠道在我国银行中是否存在,以及加入资产证券化因素后,渠道发生的变化和影响效果,同时根据银行分类探讨上述影响是否存在明显异质性。本文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关于“风险承担渠道”及资产证券化相关文献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梳理,并对货币政策在此渠道中的传导机制以及资产证券化对风险承担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方面首先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模型,以37家A股上市银行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同时考虑到不同性质的银行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差异,根据银行性质进行了分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主动承担风险有促进作用。(2)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将加深“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加大对风险承担正向影响。(3)大规模和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后,其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中敏感度更高。鉴于上述结论的总结分析,以期对资产证券化相关制度政策的指定提供建议启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经验参考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