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中结肠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均位于前三位。在结肠癌的治疗中,除了早期肿瘤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外,中晚期肿瘤患者中,化学治疗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我国结肠癌患者多数为中晚期患者,传统化疗药物并没有带来满意的抗肿瘤效果。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主要依赖于血管的形成及供养,没有血管支持的肿瘤细胞具有生长的自限性,小分子血管阻断剂(VDA)不同于传统化疗药物,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使肿瘤组织缺少养供进而消除肿瘤。CA4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血管阻断剂,尽管许多小分子CA4前药解决了CA4水溶性的问题,比如CA4P等,同时具有很好的抑瘤效果,但最主要的问题是这类小分子物质在体内半衰期较短,很容易导致肿瘤复发。纳米药物自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开展研究以来,积累了许多改进小分子药物特性的经验,通过纳米载体的制备可以提高小分子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解决了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同时通过EPR效应可以提高肿瘤的被动靶向,长时间抑制肿瘤生长,达到很好的抗瘤效果。基于上述纳米药物的特性,我们利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共聚物”对CA4进行接枝,制备了CA4/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PLG-CA4)纳米颗粒。然后对新合成的纳米药物进行表征,通过药代动力学,药物释放,组织生物分布及对正常脏器影响等方面了解新药物的特性,建立肿瘤血管评价体系,观察药物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效果,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评价药物的抗肿瘤效果,最后评价纳米血管阻断剂药物与常规化疗药物之间的配伍联用抑瘤效果。具体的:(1)以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共聚物为基础,对ca4进行接枝,制备了ca4/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纳米颗粒,并充分对其进行表征,主要包括:分子量为5.7×104da,载药量(dlc%)为33.7%,zeta电势为-7.9±0.8mv,通过tem电镜测得键合药物plg-ca4在pbs溶液中成球形,粒径约为28.0nm,应用dls测定其流体力学直径(dh)为36.4nm;体外释放实验通过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溶液中及模拟人体血浆的bsa中进行测试,plg-ca4具有缓慢稳定释放的特性;通过对比plg-ca4和ca4p两组药代动力学的数据,plg-ca4明显具有血浆停留时间长的特性;组织生物分布是通过hplc定量测量plg-ca4和ca4p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同时利用exvivo实验验证了plg-ca4在荷瘤小鼠中脏器及瘤体的分布情况;plg-ca4对于主要脏器是否存在副作用,是通过给药后正常脏器h&e切片进行评价。(2)通过msot活体动物成像系统证实plg-ca4具有肿瘤血管靶向性,可较长时间使肿瘤血管闭塞,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利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plg-ca4通过标记rhob,cd31染色肿瘤血管,证明plg-ca4主要显示在肿瘤血管富集处,该药物具有血管靶向性;利用cd31染色标记肿瘤血管,给药后,plg-ca4组血管数目持续较少,而ca4p组在给药1小时后肿瘤组织血管数目明显减少,4小时后开始出现反弹,说明PLG-CA4可以长时间作用在肿瘤血管处,发挥抗瘤效果;利用Hochest33342染色,建立评价肿瘤组织灌注模型。(3)通过MTT和CCK-8两种实验方法,结果表明PLG-CA4和CA4P对C26结肠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生长作用;CA4P和PLG-CA4两组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对肿瘤组织H&E切片的对比分析,随着时间的进展,CA4P组很快出现了肿瘤复发的现象,在24小时时间点,肿瘤坏死面积缩小至10%左右,而PLG-CA4组表现出持续的肿瘤抑制效果,在72小时,可以达到78.9%的坏死率;通过给药后对小鼠肿瘤体积的测量发现,两组药物在第17天的抑瘤率,PLG-CA4组的为73.65%,而CA4P组的为24%,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通过测量小鼠体重的变化来验证该纳米药物没有明显的副作用。(4)PLG-CA4联合铂类药物抑瘤效果明显,但体重下降提示副作用较大,通过PLG-CA4联合PLG-CDDP可以保持良好抑瘤效果,同时降低药物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