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的“转变”——徘徊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的创作选择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述浩然个人创作生涯的几次转变,以及这些转变背后的背景与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感恩与歌颂期,主要阐述作家此时树立的自觉的感恩姿态与歌颂意识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这种姿态、意识所带来的作家创作上的缺陷与迷失,这些缺陷与迷失大大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与创作成就。 第二章:分化斗争期。主要阐述作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战争文化心态、极端政治思潮与左翼文学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上表现出政治化、斗争化倾向,作品在叙述上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并以战争式的两极分化思维去刻画人物,显示出一种极美与极丑的审美风格。 第三章:民间岗位回归篇。主要阐述主要写作家在文革后,经过自我的反思与否定,逐渐从原来的关注政治、阶级的创作立场转向对农村农民本性与命运的关照,文学的视角从外部转向内部,转向对人物精神品格、民间情义的关注与守望。
其他文献
本文对浙西文化视域中的夏衍剧作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浙西文化对塑造夏衍独特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系统论述
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撰写的。论文以乌鲁木齐县的永丰镇的汉语方言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的音系进行了共时和历时层面的对比、描写和分析。本文
人物形象是否具备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是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张翎、虹影、严歌苓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海外华文女作家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生命力问题。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