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曲翻译在听众的接受和异域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与大量外国歌曲在我国的广泛流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歌曲翻译至今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歌曲是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其翻译不同于其他的文体翻译。针对过去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译词与原词的“忠实”上的状况,本研究旨在从描述性角度,以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分界点,试图从历史的维度考察歌曲翻译的变化和发展,进而结合Giden Toury的规范理论探讨歌曲翻译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以便更全面地审视歌曲翻译。
本文运用在德国功能目的论基础上衍生出的“血项全能原则”,探讨了歌曲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受限因素----歌曲翻译需要将译词与音乐柑配合,涉及到译词音节的长短、韵律的选择、意义的表达等,要求译词可以歌唱且易于理解。同时,本文基于自建的语料库,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歌曲翻译语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者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⑴从所收集到的语料来看,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的歌曲翻译实践中,老一辈译者往往能处理好“五项全能原则”提及的五个要素的关系,即意思、可唱性、自然度、节奏和韵律的最佳整体效果。但近年来翻译、改编和创作歌词的界限模糊化趋势渐成主流,“沿用原曲,重作新词”已渐渐主导现今的歌曲翻译实践。⑵结合图罩的翻译规范理论来看,导致这一变化形成固然有歌曲的商业化性质、译作接受和历史文化等因素。本文认为针对依靠媒介载体传播、面向市场的歌曲文本,我们有必要对翻译观进行反思,考虑目的语听众的喜好,以满足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需求。最后,鉴于我国歌曲翻译研究的现状,笔者希望社会和学术界能够给予歌曲翻译更多的关注。